文 | 吉米媽
來源丨微信公衆號“三個媽媽六個娃”ID:pkumum
我生孩子比較晚。
晚有晚的好處,就是“前人”太多了。同學、朋友的孩子有幾個剛上初中,前一段兒和我聊的都是:孩子睡覺太晚了,晚上十一點作業都寫不完!
還有後悔小學的時候太放羊、太輕松,上了初中大人孩子都不適應的。他們語重心長地說:你們家小張現在三年級,三、四年級,是個坡。爬上去就上去了,滑下來就下來了!
我發現人就是這樣,本來自己覺得日子還行哈,沒什麽大不了。但是“過來人”和你一說,你這不行呀,你得抓緊呀,你就迷茫了。
比如上個周末,我就迷茫了一下。
周五晚上是姐妹群,媽媽群十分活躍的時候。累了一個星期,在孩子們都睡了的11、2點,婦女們開始聊大天。其中一個孩子上初中的媽媽非常抓狂,說都12點了,孩子也不睡覺,爲一個學校的什麽活動准備一個素材本。平時功課已經很多了,還報名一些沒用的活動,占用睡覺時間……
我雖然嘴上在寬慰,其實心裏能理解這個抓狂的媽媽。孩子的時間就那麽多,學校的功課做完了,還有一些課外班。一些看起來可做可不做的事兒,我們經常本著”爲孩子好“的初衷,覺得反正“也沒什麽用”,就別做了。還不如用這個時間多睡會兒覺呢!
上周五晚上,小張也給我整了一出事兒。他說媽媽,我告訴你一個好消息。我表示不必了,沒有消息就是好消息。
他說我報名參加了學校的觀鳥比賽,要提交攝影作品,周日你要帶我去觀鳥。我說行,咱家樓下就有鳥,你隨時下去觀。他說不行,那些鳥沒有什麽特別,我要參加比賽的,我還要用爸爸那個專業的相機呢!
我心裏嘀咕:這沒必要吧,不是浪費時間嗎?一來一回,大冷天的。
我說:弟弟周日幼兒園體驗課,你周日要遊泳訓練。沒時間呀。這樣吧,讓爸爸到樓下給你拍去,保證給你拍好!
他急了:是我參賽,也不是他,再說了,他照相也不怎麽樣!我想照的特別棒。
我又心生一計,一個住在加拿大的朋友前兩天發了一個觀鳥的小視頻,還挺震撼的。
我馬上去給她留言求照,救個場。
小張更急了:你能不能別總幹涉我!這是我想做的事兒。我不能總是做你讓我幹的事兒,那樣多沒意思呀。
看著他一本正經的樣子,我突然覺得他長大了,9歲的男孩有了自己的堅持。我總是在想讓他做一些所謂有意義的事,可是他這個年齡就是想做一些自己覺得有意思的事兒。可能我有點兒過于功利了。
和群裏的媽媽聊到這件事。一個媽媽說:任何讓孩子接觸大自然,出去玩的事兒,你都應該支持。
她的兒子上高一,之前休學了一年,因爲抑郁症。她從小管孩子特別嚴格,要求也很高,可能方法也不是特別溫和,導致一度和孩子關系特別緊張。
孩子生病之後,她特別痛苦,覺得是不是現在的孩子太脆弱了。她說:我小時候,我媽更嚴格,爲了讓我練古筝,動不動還就動手。我都沒逼我兒子彈琴……
後來心理醫生告訴她:過去的孩子其實壓力也不小,老師和家長很多時候還不是那麽講究方式方法。課堂上被老師罵,回家被家長打都是常事兒。但是那會兒的孩子心相對大,爲什麽?
其實這和他們總有釋放的出口有關。被老師罵了,課間就出去瘋跑了。被家長打了,接著就出門和小朋友玩了。課間、課後、周末,放松和玩的時間相對多一些,孩子分解壓力的受力面很大,壓強沒那麽大,所以沒那麽容易被壓垮。而且更多的接觸大自然,接觸泥土,對孩子的身心發展都特別有好處。
我在中科院上兒童心理學博士研修班時,老師也講過,泥土裏含有很多非常有益于人體的菌群,一些抑郁症的輔助治療方法就有玩泥巴。
群裏媽媽的話讓我想起了小張和我說的他們一天在學校的安排和他二年級上學期我去參加過的一下午公開課。
(北京某小學課低年級課表,供參考)
以下是一個普通的北京小學生,我兒子的一天,也是大多數小學生的一天。
早上6點40起床,吃早飯。 7:10出門上學。一上午早讀+四節課,中間有出操。到中午12點左右。很多學校課間是不能下樓去玩的,因爲出于安全的考慮。
吃午飯
午飯後很多學校也是不能下樓玩的,也是出于安全還有疫情的考慮。 一般小孩們會休息一會兒,然後會做口算、測單詞,或者讀課文。
下午兩節課。三點半放學。
全天佩戴口罩。
整整一天,除了體育課和做操,孩子是幾乎沒有機會下樓的。而體育課和上操也不是真正意義的,撒歡的那種玩。
放了學,我們一般又說有好習慣的孩子,是到家就寫作業。 寫完作業,冬天的天已經黑了,很冷了,或者該吃飯了。
即便讓我重返青春,返老還童,但是以重新上小學、中學爲代價,我也一定會毫無猶豫的說:不!絕不!
這樣的日子周而複始,如果我們再對他們喜歡的事兒說:不,沒什麽用。是不是太殘忍了?
如果有可能,真希望有紀錄片導演拍一部片子《小學生的一天》。我們上班可以隨時站起來上個廁所喝個水。中午吃個飯一聊聊到兩點。下午覺得困了,可以劃個水、走個神。
而小學生們,這些都不行。 挺累的,上一天學,上一周課,真的挺累的。 更別說,有時候晚上我們還會安排一些線上或者線下課。
有人可能會說,哎呦,你平時管孩子也是雞飛狗跳的,還經常讓我們積娃(積極養娃),別放松,怎麽今天這個調調了。
其實這不矛盾。弦松了不行,彈曲子會走調,但是如果太緊繃,也會斷。
馬上要期末了,我說讓孩子每天一下課就親近大自然,周末也一直在外頭玩,不現實。畢竟他們有一些量化指標要完成。
但是我希望孩子們在這麽大的壓力下,可以有更多的釋放出口。一周的安排再緊,能不能周末的課程只安排一天,而另一天孩子是完全自由的,什麽課都不安排,就是玩?想玩什麽玩什麽,最好可以帶著孩子出門去,接觸大自然,呼吸新鮮空氣。這樣不光是對視力好,主要是對心理健康好。
眼睛再好,心被蒙住了也沒用。
吉米媽說
上周日的早上,我們一家四口頂著嗚嗷的北風去天壇公園了。
因爲太冷,公園裏沒有什麽人。
我們看了小松鼠,觀了鳥,讓九歲的小張站在他三歲時曾經站過的地方拍了照片。
下午回到家,小張主動說,他想試著讀讀哈利波特的英文版,因爲今天心情特好。
雖然他嘗試的過程只是拿起來又放下了,我依然覺得倍兒開心。
這兩天,北大心理咨詢中心的徐凱文主任的一個演講被大家轉發。
雖然轉載文章題目起得有點兒“博眼球”:
但其中的內容還是挺發人深省的。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不是標准化工廠的一個零件。
如果孩子已經不是爲了改變命運而讀書,那麽他們的自驅力從何而來。
我們除了一味地讓他們做所謂有用的事,更應該幫助他們找到“爲什麽要讀書”的答案。
這和別人家孩子上什麽課、讀什麽書、考什麽試無關。
和讓他們有機會去做一些自己喜歡的、想去“浪費”時間的事有關。
教育是沒有正確答案的,更沒有標准答案。我們也許過于沉迷于雞娃,而忘了身心健康和幫他們找到學習的意義,才能讓他們跑得更長更久更遠。關注孩子的個性,因材施教,2021新年flag!
☆ END ☆
獅城辣媽x同齡育兒群
掃描小編芝士奶蓋的二維碼手動拉你進同齡育兒群備注:孩子出生年份,比如2013
近 期 好 文
點個“在看” 一定要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