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學者認爲,全球多個國家面對的最主要問題並非族群之間的不平等,而是各經濟階層向上提升機會不均等,因此與其只關注種族問題,還不如多考慮如何創造條件幫助弱勢群體改善社會流動性。
新加坡政策研究所線上舉辦的新加坡透視論壇2021研討會,昨天進行第二天的討論。美國人口地理學家科特金(Joel Kotkin)教授在題爲“身份認同與凝聚力”的社會學專題討論中,做出以上表示。
科特金說:“問題在于有這麽一群人,他們或許教育程度不高,很難適應複雜的經濟體系,但這不是種族問題……而是經濟問題,或者說缺乏社會流動性的問題。”
新加坡政策研究所在線上舉辦的新加坡透視論壇2021研討會,昨天進行第二天的討論。美國人口地理學家科特金(上排中)、南大拉惹勒南國際研究學院“多元社會跨宗教關系學”研究生計劃主任阿拉米慕沙(上排右)、國大社會學系副主任吳佩松副教授(下排右)以及非營利組織以人爲本網絡聯盟聯合創辦人馮美玲(下排左)圍繞身份認同與凝聚力等社會學課題進行討論,主持討論的是政策研究所的馬修博士(上排左)。(新加坡透視論壇2021直播平台截屏)
縮小收入差距 對族群關系起積極作用
他強調,爲這一群人提供提升的機會,是整個社會一起進步的最佳途徑,重點是讓弱勢群體找到更好的工作、得到更好的教育以及掌握所需的技能,“從這個角度來看,新加坡解決得不錯,美國可以從中學習不少。”
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研究學院“多元社會跨宗教關系學”研究生計劃主任阿拉米慕沙(Mohammad Alami Musa)也指出,國家的團結及社會的凝聚力也須要通過經濟繁榮來實現。
他說,最新的統計數字顯示,新加坡人的收入整體上有所提升,收入最低20百分點的人收入增加的速度比處于中位數的人來得快,反應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數也降到0.4以下,他認爲這將對族群關系産生積極的影響。
他也說,如今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區別也不再限于收入,而是是否掌握科技、享有數碼資源,甚至是家中是否擁有電腦,“我認爲這是新式的社會劃分,有可能産生社會斷層”。
新加坡國立大學社會學系副主任吳佩松副教授則指出,與族群差異相比,接下來10年至20年,人們更關注的將是性別宗教及地域認同這些跨越種族的區分方式。
他也說,在本地的外來人士經濟情況也出現兩極化,既有住在公寓等私人房産、掌握高技能的高端者,也有住在客工宿舍、技能與薪金都比較低的客工。
“如何讓這兩個群體融入本地社會也成問題,現在已經有年輕及中年國人爲此投身政治,而他們的政治立場截然不同,一些是較爲保守、較排外的本土主義者,也有傾向于自由派的一群……接下來10年這些問題都會湧現,尤其是冠病疫情平複之後。”
借用“白人特權”概念談“華人特權”有欠思量
吳佩松也指出,生搬硬套美國“白人特權”的概念在新加坡大談“華人特權”,即不符合本地曆史,也沒有考慮到兩地族群間關系的不同。
“當有人提出‘華人特權’的時候,事實上是不加辨別地引進另一個社會的曆史……結果全體華人都得爲這些曆史問題背上黑鍋。”
非營利組織以人爲本網絡聯盟(People-Centered Internet)聯合創辦人馮美玲也說,借用“白人特權”的概念來談“華人特權”有欠思量,“直接套用另外一個國家的概念,簡直荒謬。”
阿拉米慕沙也認同吳佩松的說法,並指出“特權”概念有獨特的內涵及語境,不應過度簡單化。“你得要仔細研究語境、局勢及社會背景,只有在搞清楚概念的時候,才做出更正當的結論。”
阿拉米慕沙也說,他堅信對話的力量,“我希望能夠在接下來10年至20年,看到人們更多地進行對話,這是避免社會兩極化的靈丹妙藥”。
記者:陳可揚
一只愛生活、文藝範的小魚尾獅帶你了解新加坡原汁原味的風土人情領略小島深處那些鮮爲人知的文化魅力~ 新加坡《聯合早報》旗下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