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快讀
  • 旅遊
  • 生活
    • 美食
    • 寵物
    • 養生
    • 親子
  • 娛樂
    • 動漫
  • 時尚
  • 社會
  • 探索
  • 故事
  • 科技
  • 軍事
  • 国际
快讀

別以養出聽話孩子而自喜,養育一個獨立的成人,才是家長該做的

2020 年 1 月 8 日 尼莫妈妈育儿师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在如今的社會,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孩子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而很多家長對孩子十分寵愛,甚至把寵愛變成了溺愛,只要是孩子的事,家長就會幫孩子去完成,在幼兒園裏面,七歲的孩子不會自己穿脫衣服的孩子比比皆是,甚至有一個八歲的孩子,上完廁所之後還要要求老師給他擦屁股,孩子說了:"在家也是爺爺奶奶幫忙擦的,都不用自己動手擦。"這些家長把孩子捧在手掌心,不讓孩子受到一丁點的傷害,認爲只要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同時做一個聽話的孩子,長大後就一定能夠有出息。

但往往一個聽話的孩子,不會獨立,只會讓孩子變成一個巨嬰,這種做法並不是對孩子好,而是會害了孩子,家長的十分寵愛,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差勁。

別以養出聽話孩子而自喜,養育一個獨立的成人,才是家長該做的

不獨立的孩子以後難成氣候

意大利教育專家蒙台梭利說:"教育首先要引導孩子走獨立的道路,這是我們教育關鍵性的問題。"孩子們不獨立,在家裏可以完全依賴父母,但是離開家庭進入學校、進入社會後,沒有獨立能力的孩子只能靠自己,可能會面對以下問題:

1. 沒有想法 不會原地思考

每個人都需要獨立,獨立是最基本習慣的養成,如果家長一直幫孩子包辦太多事情,孩子就會變得懶惰,缺乏責任感,孩子會認爲自己不需要動手,這樣孩子會變得比較脆弱,遇到困難時就會尋求別人的幫助,而不會自己想辦法解決,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不會思考。

2. 長大後會成"啃老族"

"啃老族"相信大家對這個詞語並不陌生,現如今,有很多青年長大後不出去工作整天在家遊戲,沒錢了就知道找父母解決,這些"啃老族"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麽,以至于不知道找什麽工作,或者一直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工作。

在電視劇《都挺好》中,老二蘇明成就是一個典型的啃老一族,他幾乎每個月都會像父母要錢,最可怕的是他覺得向父母要錢並沒有什麽不好,理所當然,直到媽媽去世了,他才知道要靠自己,他才懂得用雙手去養家,但卻發現自己什麽事情都做不好了。

別以養出聽話孩子而自喜,養育一個獨立的成人,才是家長該做的

3. 缺乏獨立意識的孩子經不起挫折

很多家長都會告訴孩子,做事情要堅持,不能半途而廢,但是堅持的前提是孩子能夠獨立的做一件事情,孩子不會有獨立意識,家長把孩子照顧的太好了,孩子就不願意吃苦受累,經曆挫折就逃避,實在不行就直接放棄,因爲他們已經習慣依賴父母的幫忙,就連小小的書包也要父母幫忙拿,等等這些小事,如果連這些小事都做不好,以後長大了更難去做好一些大事。

相信你的孩子可以的!

美國一位很出名的作家海明威在小的時候,他的父親給他了很大的影響,可以說他這麽成功有很大的原因是取決于他的父親,如果沒有他父親的鼓勵和支持,那麽就不會有這麽優秀的海明威存在。

因爲他的父親經常帶他出去曆練,鍛煉海明威的獨立意識,還經常出去穿山越嶺,開拓眼界,因爲有父親帶,所以小海明威有點依賴爸爸,但是有一天,爸爸對著年僅4歲的小海明威說:"孩子,你別再跟著我了,自己去找樂子玩吧!"

並鼓勵孩子,說:"你去自己去完成吧,一定可以的!"說完就把一根魚竿給了孩子就離開了。

在父親的指點下他很快就迷上了釣魚、打獵和探險,借著,他又愛上了讀書。這幾大愛好,伴隨了海明威的一生,對他在並對他走上文學道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信很多孩子都有這樣的體驗:

當孩子說:"我想去踢足球"

父母就會說:"不行,你太小了,太危險了"等等。

如果孩子做什麽事情父母都馬上說不可以,那麽這些否定的意識就會在他的心裏當以後無論他做什麽事情的時候就會有一個聲音告訴他,你不行,父母要相信孩子可以做好自己的事,放開手讓孩子去做,就像海明威父親一樣,他鼓勵孩子自己去做,孩子逐漸成爲一個獨立的人。

別以養出聽話孩子而自喜,養育一個獨立的成人,才是家長該做的

有人甚至說,沒有父親從小對他獨立意識的培養,就不會有一位探索一生、創新一生的世界級作家海明威。

家長做好以下"三培養"讓孩子更獨立

很多家長因爲時間關系,爲了讓孩子"跟"上我們的步伐,幹脆幫孩子把一些日常的小事都包辦了,像穿衣刷牙、背書包、整理書包等等,這樣會讓孩子養成一種習慣、孩子也會潛意識認爲自己不會,只有等媽媽來幫我收拾才會,之前在運動會上一個孩子看到別人都在跨欄,而她卻說;"我會不會摔跤啊""我怕",孩子已經7歲了,可見在家都是父母做得太到位了,孩子已然習慣成一種逃避心理,我不做,自然有人幫我做的壞習慣。 培養好孩子的獨立性,不僅父母省心,孩子的未來也會更好,那怎麽讓孩子更獨立呢?以下三點或許能幫助到你!

別以養出聽話孩子而自喜,養育一個獨立的成人,才是家長該做的

1、培養孩子能夠獨立思考問題並試著解決問題

愛因斯坦曾說過:學會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比獲得知識更重要。

很多父母在扼殺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爲什麽這麽說呢?舉個簡單的例子,很多孩子在向父母提問問題的時候,很多家長都不會很耐心的解答,甚至煩躁的呵斥孩子,讓孩子停止提問,無論是哪種方式,都是對孩子好奇心的一個傷害。

要知道,孩子提問問題的時候,正是孩子學習思考的時候,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去想,而不是抹掉孩子的想法或者直接幫孩子找出答案,而是引導孩子獨立去思考,去想象。

比如,之前有個孩子問媽媽:"地球爲什麽是繞太陽轉而不是月亮"那個媽媽沒有直接告訴孩子答案,而是說:"我們一起來查查資料,看看是什麽原因。"

當孩子在思考的時候,家長要重視,要正面的引導好孩子,這樣才能幫孩子解決他的問題。

別以養出聽話孩子而自喜,養育一個獨立的成人,才是家長該做的

2、 培養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

很多家庭因爲孩子的家庭作業犯愁,因爲孩子總是邊玩邊寫,結果拖了很久都沒完,這就是因爲孩子沒有自控力的原因。

家長可以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對孩子做出相應的計劃,讓孩子按計劃去完成,按時完成可以獎勵孩子,這樣孩子心中有了目標,有了"盼頭",他就會爲實現目標而去努力。

另外,在培養孩子自控力的同時,也要講究原則,獎勵一定是作業之後才有,如果作業沒完成,那麽就什麽都沒有,有些孩子會使用一些"小心機"來哄騙家長,應該使孩子明白這目標不經過努力是達不到的,不可遷就,不可心軟,更不能半途而廢。

別以養出聽話孩子而自喜,養育一個獨立的成人,才是家長該做的

3、 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我們的傳統教育,常常是要打理好孩子的一切,這助長了孩子的依賴性,遇到任何小事都會打退堂鼓或把任務轉給大人,從而不會解決問題。

比如,有些孩子在寫作業時,遇到不懂的詞語就直接問媽媽,如果在這個時候,媽媽也假裝自己不認識,讓孩子自己查字典後再教會媽媽,那麽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就這樣通過自己的探索學會了查字典,也對漢字有更深的影響,通過這個過程,能鍛煉孩子解決問題的力。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多多少少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作爲父母,我們不能全都爲孩子包辦一切,要多給孩子獨立成長探索這個世界的機會,培養孩子獨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但是,卻是由這些微小的良好習慣養成,而好習慣的養成,卻是能對孩子以後的人生打好基礎。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文章:

  • 孩子出生時,這3個地方越醜,長大顔值會越高,能占一條就偷笑了
  • 帶寶寶去逛超市,爸媽看到寶寶的動作後,想找個地縫鑽下去
  • 生完孩子,“一夜”變成老太太的80後女孩,怎麽樣了?幸福最重要
  • 女人十月懷胎會有多辛苦?十張圖告訴你:什麽叫母愛偉大
  • 孩子"懶惰成性"如何改善?父母3步走,輕松讓孩子"自律成性"
  • 雙胞胎女嬰分別被美國兩家收養,19年後截然不同,誰養比誰生重要
親子

發佈留言 取消回覆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2025 快讀 | 服務協議 | DMCA | 聯繫我們
Menu
快讀
  • 旅遊
  • 生活
    • 美食
    • 寵物
    • 養生
    • 親子
  • 娛樂
    • 動漫
  • 時尚
  • 社會
  • 探索
  • 故事
  • 科技
  • 軍事
  • 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