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變化難以預測,但我國可重塑教育系統,繼續擴大升學與進修途徑,著重培養學生的愛好與強項,推動他們終身學習,以加強韌性應對挑戰。
教育部長(高等教育及技能)王乙康昨天在國會撥款委員會辯論該部門開支預算時,宣布一系列擴大升學與進修途徑的政策,大部分明年起生效。
這些政策包括推出更多理工學院通識課程、擴大理工學院預科班、將理工院課程精簡化,以及檢討工藝教育學院的收生制度。
王乙康說:“我們需要的是新式高等學府,不單憑及格率、就業結果或國際排名來衡量成功,也包括學生長遠的韌性,以及他們有多願意冒險、創新和創造。
“我們可通過重塑教育系統,確保新加坡的長期繁榮,以及世世代代持續的社會流動性。”
明年起,理工學院預科班(前稱理工學院基礎課程,簡稱PFP)將降低門檻,讓更多普通學術源流的學生報讀。
理工院預科班目前開放給N水准會考英文、數學和成績最佳三個科目(ELMAB3)總分11分或以下的學生報讀。明年起,這個門檻將降低至12分或以下。每年獲選進入預科班的學生人數,預計從1200增至1500人,即從每年成績最佳的10%增至15%。
預科班取代中五課程,讓學生先到理工院修讀一年的基礎課,過後再選修專業文憑課程。這項計劃最初于2013年推出,首批學生去年畢業。
理工學院明年推出更多通識課程
明年起,五所理工學院也將推出更多理工學院通識課程(CEP),讓更多學生可先接受廣泛的基礎學習,之後才選修專項。
王乙康指出,雖然有少數學生從小就清楚未來要從事什麽行業,多數學生在進入理工院時依然在“自我發掘”,或是大略知道自己對工程或社會科學感興趣,但在選擇適合未來工作的專業文憑課程時還無法做決定。因此,他同意馬林百列集選區議員謝健平的看法,應給予學生更多時間去探索自己的興趣,再選修特定課程。
五所理工院目前爲工程系提供通識課程,讓學生在一到兩個學期內先接受廣泛的基礎學習如物理、工程數學、電腦編寫程序等,過後再選修專項。明年起,通識課程將擴大至商學和資訊科學這兩個學系,錄取的學生估計占兩個學系新生人數的三成。
在通識課程下進入資訊科學系的學生,可在第一年先修讀基礎課程如計算科學、電腦編寫基礎、網絡系統基礎等,到了第二年再從網絡工程、軟件編寫、網絡安全等科目當中選擇專項。
爲此,理工學院將精簡現有230多個課程,預計到了2020年課程將減少約20%。
另外,工教院將檢討收生制度,取消提前招生活動的收生人數上限。目前,工教院部分的課程可保留30%至50%的學額給提前招生活動,往後這些課程有多達100%的學額可留給提前招生活動,讓工教院在錄取學生方面有更大的靈活性。
工教院也將從2019學年起,把通過面試、作品集等“能力導向”的收生方式分階段擴大,先從商學、款待業服務和資訊與通信科技的國家工教局證書課程(Nitec)課程做起,以更好地發掘學生的興趣與強項。
教育部2018財政年度的預算是128億4000萬元,2017財政年度則爲126億80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