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滿街是黃皮膚黑頭發的華人國家,除了中國,首先想到的就是新加坡了。而這一印象,也讓很多人認定新加坡是一個充滿中國味道的國家,可放眼全球,華人數量排名前三的國家中,卻並沒有新加坡。
2019年,全球華人數量最多的國家是泰國,其次是馬來西亞,第三位則是美國,新加坡則以華人數量254萬排名第五。
你不會對著芒果糯米飯說,這完全和中國的飲食沒關系;你不會質疑馬來西亞的官方語言爲什麽不是普通話;你也更加不會認爲全美爲什麽不在農曆新年的時候,滿大街點炮燃燈大肆慶祝,因爲這三個國家都是徹頭徹尾的國外,即便是擁有再多華人,也無法改變這一屬性。
同樣地,曾經經曆1個世紀英國殖民的新加坡,獨立後又長期采取多樣性文化的執政策略,如此的新加坡即便擁有再多的華人,也依舊不會有任何中國味道。
百年英屬殖民埋下西方文化火種
新加坡在很久以前被稱作“海城”,意思是在海上漂浮的城市,字面意思其實也就是個島,沒有廣袤的內陸做支撐,自然也很容易被四面圍堵。但就是這麽一座“無名”之城,卻集合太平洋與印度洋的航運要塞、馬六甲海峽進出咽喉于一身,即便再渺小,也會被人盯上。
1819年,英國東印度公司一位名叫托馬斯·萊佛士的人來到新加坡,其實早在8年前,他就途經此地。
作爲東印度公司的員工,他一直在幫助英國建立一個自由貿易體系,當然這所謂的自由是建立在英國主導的前提下,新加坡這個絕佳的地理位置,自然成爲托馬斯完成這一任務的突破口。
拿下新加坡帶來的好處不僅僅是建立一個自由貿易體系,也是在蘇伊士運河開通後,擁有了歐洲與中國通商的最短路線。中國、東南亞、歐洲形成一個牢不可破的通商“金三角”,絲綢、茶葉、橡膠、香料成爲彼此的舶來品,這其中也包括鴉片。
作爲典型的移民國家,英國在新加坡的殖民更加引入了歐洲地區的移民和後裔,再加上亞洲、本土甚至印度等不同種族都在新加坡彙聚、融合。
當然,新加坡的文化演變,不僅僅是來自膚色不同的移民,還有在英國一百多年統治下的民主議會制和自由市場經濟,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讓原本就沒有太多國家文化積澱的新加坡,在意識、思維、教育等方面,埋下了西方文化的種子。
初代或一代移民各自帶著種族的文化來到新加坡,他們的後裔不僅承襲來自家庭灌輸的種族意識,更會與不同的種族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
在殖民初期,新加坡並未重視種族差異在教育層面造成的碰撞,宗教、英屬政府、種族等等多種性質的教育機構各自爲政。
如此的教育模式,給新加坡人民的文化融合造成了不小的屏障,碰撞和沖突只會加劇差異帶來的問題,1964年爆發的馬、華種族沖突就是最好的例證,這樣的問題極易上升到政治層面,從而影響經濟發展,甚至將國家的未來推向萬劫不複的地步。
拿掉殖民重塑自我的新加坡,應該擁有屬于自己的底色
從英屬殖民到日據時代,爭取自治到投向馬拉西亞聯邦政府,最終被迫獨立。新加坡政府和人民一直在尋找的,是能夠將制度和國情相結合的執政“基因”,就在這循環往複的過程中,新加坡或主動或被動地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如果退回到最開始的時間,新加坡不過是馬來西亞聯邦政府的一個州,這裏四面環海,就連淡水都要依賴從馬來西亞進口,靠著海外的移民才能有固定人口增長,這從本質上其實就是一個國家建立的初期而已。
一個很小的島國,從一開始人煙稀少到陸續移民上島,從無依無靠到被殖民,從尋根庇佑到無奈獨立,只不過命運沒有給當時的新加坡留下太多時間,短短二十年,世界各地的新移民們,就像一張張“紙片”,帶著各自的印記重新拼湊了新加坡,還要在全新的“卷軸”上繪制獨有的畫作。
李光耀曾經說:我們不是馬來人、不是中國人、不是印度人、也不是西歐人,是無論語言、人種、文化和宗教有何種差別,都會團結起來的新加坡人。
從這句話不難看出,雖然華人在新加坡的數量占比有7成,也需要將自身特性與新加坡獨有的文化特點結合起來。所謂重塑,不是文化的兼並和同化,也不是在原有基礎上改良或調整,而是成爲一種全新的社會形態和文化意識。
爲了更快更好地推進種族融合,新加坡政府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教育和文化政策,在1968年,11%的小學和50%的中學已經完成合並。這裏的合並,是指以英語和華語爲教學語言的雙語模式。
在新加坡,英語作爲一種官方用語推行,不具備任何種族特性,通用且平等。對于以華人、馬來人、印度人爲主要人口的移民國家來說,通用語言可以更好地溝通和交流,也更能打破因爲語言不通帶來的信息和文化壁壘。
李光耀曾公開表示:“自己這一代,人們從不同的學校走出來,帶有各自的語言烙印,沒有相同語言基礎,大家很難合得來。對于下一代,要好好培養,要讓他們以自己的文化爲傲,同時也以自己是新加坡人爲傲”。
新加坡是長期缺乏自治且多民族融合的國家,所以廣義上的自由和公平並不適用于當地國情,法治和廉政成爲治國根本。在新加坡,法律的滲透在社會各個層面,甚至在民族和宗教之中也得到了有力的展現。
畢業于英國劍橋大學法律專業的李光耀總理,也在十余載的執政期內,不斷將新加坡的法律推向完善。
在全球,新加坡的嚴苛律法是出了名的,在此之上的“高薪養廉”是另一種形式約束手段。一名公務員可以憑著任職期間積累的公積金,過上富足的退休生活,但前提必須是廉潔奉公、遵紀守法。
這意味著任職期越長,公積金積累數額越大,一旦“貪婪”,那麽試錯的成本也就越大。相輔相成的法治和執政廉潔制度,確實讓新加坡呈現出更爲優化和健全的社會形態。
新加坡,華人占比最多的外國,不該被附加中國色彩
新加坡的華人數量在全球排不上前三,但單看在新加坡國內的華人占比,74%這個數據代表全球層面的絕對地位,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文化在新加坡占主導地位的必然性。
首先來看看節慶,新加坡也和中國一樣,有農曆新年、除夕團圓飯、元宵節的習俗,但也有哈芝節、屠妖節,這種帶有宗教特點和風俗屬性的節日,更有西方文化典型節日聖誕節,而這種集種族節日大成的形式,更能代表新加坡獨有的國家文化。
除了節日,民以食爲天的飲食文化,也是新加坡文化獨立存在的一環。海南雞飯、肉骨茶、椰漿飯、沙爹……這些被人們熟知的新加坡美食都是曆經多年口味改良之後的文化縮影,自然也應該擁有自己的新加坡味道。
宗教是文化的代表之一,在新加坡,不同種族的宗教都被敞開懷抱寬容對待。除了基督教外的各類基于種族之上的宗教,如華人的佛教和道教、馬來人的伊斯蘭教、印度人的印度教,都能在各自的信仰中獲得歸宿。
文化重其意,建築重其形,一個國家的建築特點也是有絕對代表性的。
還記得那位最早發現新加坡的英國人萊佛士嗎?
他被譽爲“新加坡之父”,新加坡最好的酒店、地鐵站、購物中心、甚至投資海外的項目都用萊佛士來命名,新加坡最好的學校也是以他的名字來命名的。
除了建築名稱,新加坡的建築理念也與英國一脈相承,英國人對房屋周邊的綠化要求甚高,這正與新加坡當地的獨有地貌和資源相契合。不僅僅是商用建築,就連新加坡建築發展局承建的公共房屋也都承襲了這一特點,打造了新加坡花園城市的美名。
不難看出,新加坡是由不同種族移民和遷徙之後,共同組成的國家,已經逐漸地紮根,以及同化,而在早期也吃過很多因爲種族文化和認同不均而帶來的苦頭。
倡導文化的多彩和多樣性就成爲新加坡執政的核心之一,而種族文化積澱較高去兼容或同化其它種族文化的形式則不被倡導,這也難怪以華人爲代表的漢族文化未能彰顯五千年的功力了。
亞洲金融中心、亞洲四小龍、航運和貿易中心,這個人均GDP已經超過5萬美元國家,憑借自己獨有的實力和政治制度,在短短二十年內完成重塑和飛躍的曆程,舉世矚目的成績獨一無二。
所以,即便華人占比最高,但新加坡始終是獨特的國家個體,在經過英屬殖民和李光耀針對教育、政治、廉政等多重改良之後,新加坡擁有的是只屬于自己的社會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