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媒體反複宣傳“中國威脅論”就是想釋放這樣一種信號:中方崛起了,它可與美國平起平坐。不僅將搶歐洲人的飯碗,更可能將“美國人”踩在腳下。這種不安,甚至說矛盾的心態導致了其對華政策的曲解,給中美關系恢複正常化制造了障礙。
2月7日,德國《慕尼黑水星報》以“艱難的新世界:拜登任期困難的十大原因”爲題發表了社論文章。文章援引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話說,“中國迫切想成爲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並希望改變現行的國際秩序。因爲中國的強勢崛起,美國政府的處境比任何時代都更爲的艱難。
爲了制約、阻礙中國的崛起,德媒認爲拜登政府有必要在10個層面對中國設防,其涉及經濟、政治、軍事、外交等多個領域。
簡要如下:1、美國必須保證內部的團結,以足夠的韌性對付中國;2、美國必須優先發展經濟,提高經濟在戰略層面的話語權。3、美國必須根據國際形勢的發展,制定新的外交政策;4、美國必須采取和遏制前蘇聯不一樣的方式應對中國;
5、美國必須拿出足夠的實力和誠意說服盟友協同抗華。6、美國有必要重視國防力量的建設,必要時可引爆台海危機;7、對中國構築新的貿易壁壘措施,避免中方在5G技術、人工智能領域、金融服務技術等領域領先世界。8、在核武器和氣候變化方面可采取有限的合作,但必須保持足夠的獨立屬性;9、加強情報工作,收集更多中國方面的信息。10、提防中國的“全球化”戰略影響美國的切身利益。
這是迄今爲止,爲數不多的將中美博弈細則區分得如此清楚的文章。對于此類文章,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認識:西方世界對華持有的偏見已經深入骨髓,其不能在短期做出改變。中國想被歐美人徹底接受,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值得一提,在捧殺中國方面,新加坡無疑做出了表率。在許多國人的眼裏,新加坡似乎是“親華”的典型代表,李顯龍總理的很多做法彰顯了其對北京的高度重視。實際情況可能與國人的預期恰恰相反,新加坡與美歐的立場或保持了一致。
目前中國的原油進口仍需經行馬六甲海峽,爲了保障能源通道的順暢我們不得已向“獅子城”每年上交大量的過路費。爲了避免被卡脖子和薅羊毛,北京提出了繞道巴基斯坦的新戰略構想。即通過巴鐵的瓜達爾港將中東的原油直接輸送至中國的西藏等地,這等于變相地繞開了新加坡的束縛。
如此,新加坡與中國的梁子算是結下了,我們注意到李顯龍在很多的場合公開談及中美關系,這顯得很不正常。此外,雖然中歐貿易協定已經落地,中德關系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但這仍浮于表面。
換句話說,這只是西方社會爲擺脫經濟危機,而做出的折中策略。如果簡單地認爲美歐對我們友好,願意接納我們,那就過于理想化了。
不得不說,德國、新加坡等國“過于主動了”。一方面認爲中美關系不至于脫鈎,希望北京與華盛頓展開深度的合作;一方面希望中美繼續互斥,而他們正好坐收漁翁之利。試問文章提出的這10種觀點,哪些不是歐美遏華思想的直接體現?
靠殖民他國發家的美歐,斷然不會輕易接納中國,盡管我們釋放了極大的誠意。這本質上是由利益決定的。中國在科技領域每前進一步,美歐的專利權則會少一項。中國國力每增長一分,美歐的影響力便會削弱一成。
蛋糕就那麽大,習慣了吃獨食的他們,豈能爲中國額外增加一副筷子。如此看來,我們前進的道路仍有很多未知的麻煩,中國仍需埋頭發展經濟,苦練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