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一個華人數量占據人口總數70%的國家,傳統的農曆新年是新加坡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之一。除了挂燈籠、舞獅子、發紅包等相同習俗,新加坡還有一些我們不那麽熟悉的春節傳統。
正式開工後的第一周,“數智視點”與您一同走近新加坡的春節,瞧瞧看看他們都有什麽我們不知道的小驚喜~
01撈魚生
撈魚生是東南亞華人最喜愛的新春習俗之一,也是他們農曆新年盛宴飯桌上當之無愧的“大菜”。
早些時候,撈魚生會在正月初七人日舉行,傳說天地初開之時,女娲每日和泥捏一種生物——雞狗豬羊牛馬人,第七日造出人類,故而初七稱爲“人日”。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記載了古人的人日習俗:“七日爲人日,以七種菜爲羹,剪彩爲人,或镂金箔爲人,以貼屏風,亦戴之頭鬓,又造華勝以相遺,登高賦詩。”
“七菜羹”的食俗傳承至今,與撈魚生一起,成爲如今潮州、順德,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地特色的新年儀式。
在盤中碼上七種不同顔色的食材,常見的如紅白蘿蔔絲、芹菜絲、青紅椒絲、柚子肉等,開餐時將備好的三文魚片、海蜇片等生魚片放置頂端,再依次撒上胡椒粉、麻油、甜醬、芝麻等酸酸甜甜的調味料,每添一份佐料,還得配上一句吉祥話才夠味。
所有材料加好後,賓客拿筷起身,一邊快速地將所有食材高高撈起拌勻,一邊用廣東話高喊“撈起!撈起!撈到風生水起!”,撈得越高,來年越旺。
02雙桔拜年
“雙桔”是新加坡華人過新年走親訪友必不可少的禮品。廣東話中“柑”與“金”同音,因此送柑桔就是送吉祥、送財運。新加坡華人會帶上雙桔禮盒登門拜年,臨走時,主人家也會回贈客人雙桔,這樣有來有回,好運同享。
03黃梨撻
黃梨撻是新加坡和馬來西亞華人家庭必備的春節食物之一。這種源自峇峇娘惹時期的傳統糕餅不同于台灣熱門糕點——鳳梨酥,雖然兩者原材料和名稱都很相似,但黃梨撻相較鳳梨酥尺寸更小。
常見的黃梨撻外觀有兩種,一種餡料在外,滿滿果肉;一種酥皮包果肉,mini尺寸,一口一個。黃梨在廣東話裏諧音“旺來”,因而吃黃梨撻也被視爲招財運與好運。
04發財盆菜
盆菜原是香港、廣東等地的傳統食物,隨移民下南洋後,也成爲了新加坡春節的新年菜肴。鮑魚、海蝦、瑤柱、桃膠、魚丸、花菇、蓮藕等食材滿滿一盆,最容易吸收湯汁的材料放在底層,高湯小火焖煮,上層肉類的精華汁水慢慢往下滲透,吸滿湯汁的食材自然是滋味非凡。
05發紅包
發紅包也是新加坡華人的過年傳統,不過一般包得都不大,給小孩的紅包裝上8元、10元新幣足以,有時也會包個大的給特別親近的子輩。需要注意的是,在新加坡,沒有結婚的長輩不可送晚輩紅包。
新加坡的習俗認爲,非婚男性送晚輩紅包,會難以娶妻;而非婚女性送晚輩紅包,會難以嫁人。大家要是在新加坡遇上農曆新年,可千萬別想送就送。
06妝藝大遊行
擁有四十多年曆史的妝藝大遊行每年農曆新年在新加坡舉行,彙集華人、馬來人、印度人等民衆的不同文化,融合舞蹈、花車、舞獅、舞龍、高跷等表現形式,年年都能吸引超過200萬本地民衆與外國遊客共同歡慶。
妝藝大遊行文化多樣,形式豐富
新加坡的春節習俗其實與中華文化密不可分,撈魚生、黃梨撻、盆菜等食俗在廣東、潮州等地也很常見。新加坡華人度過元宵節的方式也與我們大致相同,逛燈會、吃元宵、寺廟參拜,各式各樣的習俗裏,不變的是大家對新年的祝願、新年的期待。
2月26日就是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了,記得給身邊的親友、新加坡的合作夥伴們送上誠摯的祝福,共同迎接美好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