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廚界教父、濱海灣金沙中餐館金山樓名廚黃清標昨天(3月10日)榮休,52年傳奇人生畫上的不是句號,而是進行式的逗號——他決定退而不休,續寫傳奇。
黃清標小學畢業後從台灣宜蘭鄉下到繁華台北學廚,因緣際會拜民初官府菜“譚府宴”傳人爲師,未滿26歲就南下新加坡,開展名廚傳奇之旅。紮根獅城39年,黃清標鑽研廚藝、收徒傳授磨砺52年的廚藝、培養名廚回饋大中華地區,他在榮休前夕向《聯合早報》透露,發揚光大中餐精髓的心志不變,將接受新中台三地餐館邀約當顧問,並到處“遊學”取材,繼續鑽研新菜色。
辛亥革命(1911年)後隔年,中華民國政府在南京成立,一群清末民初的名廚,包括宮廷廚師、官宦家廚和大家族的私廚,從北京來到南京當家廚或開餐館。
國共內戰分家(1949年)後,一批掌握最精致中國菜技藝的名廚,隨著蔣介石政府來到海峽彼岸的台北落腳,以烹煮官邸菜爲生,也培養了一批徒弟傳承手藝。
1953年12月出生于宜蘭鄉村,現年64歲的黃清標,小學畢業後就到台北學廚,因“一窮二白”的清白背景入選到蔣經國官邸“七海官邸”當學徒,後調到專門接待大官的“碧海山莊”,接觸到以粵菜爲基礎、融會貫通八大菜系精華的“譚府宴”祖師爺彭長貴和恩師楊啓才(彭的高徒)。
1979年,未滿26歲的黃清標被伯樂請來新加坡,在流行香港名廚的年代獨樹一幟、努力發揚譚府宴,也配合南洋口味鑽研新菜肴,獲得食客和美食家的認可。
中國媒體譽稱廚界教父的黃清標獲獎無數,包括31歲那年摘下1984年世界奧林匹克廚師大賽金牌獎,連續三屆榮獲亞洲烹饪大賽金牌獎。
黃清標在新加坡紮根39年,與台灣籍妻子是本地永久居民,兒孫則都是公民,異鄉早已成家鄉。榮休後,他決定根留獅城,並趁著身體健朗時爲新中台三地的餐館當顧問,定期到台灣、中國大陸各地“遊學”,要把磨砺52年的好廚藝傾囊相授,將中餐精髓發揚光大,在世界放光芒。
早已規劃好退休生涯
52年來手不離鍋鏟、每天練少林小羅漢拳和寫日記的黃清標,對退休生涯早有規劃,已在昨天啓程飛往台北10天,到他擔任顧問主廚的台北頂級餐廳“微風信義”視察。他與長榮航空已簽一年合約,將從7月起設計頭等艙美食。
黃清標這些年在本地栽培了不少徒弟,包括接任金山樓總廚的賴志興(47歲),以及米其林一星“夏宮”中餐副總廚潘喜財(52歲)。
他說:“志興已跟我10年了,他是2014年世界中餐烹飪大賽特金獎得主,也是世界中餐大賽亞軍隊員。我退休後還會擔任金山樓餐飲顧問總監,過後會到中國的各大酒店與22位名廚徒弟見面,一方面履行師父職責,傳授廚藝心得,另一方面遊學取材做記錄,研究新菜色。在放松心情下,生活會過得更加充實。”
宜蘭牧童邂逅新加坡
1965年8月9日午後,台灣宜蘭縣三星鄉,11歲小黃清標在放牛。
田埂間高高立起的收音機,響起新聞主播的標准華語:“國旗徐徐升起,今天新加坡獨立建國了,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正在致辭……”
他記得很清楚:田間的風、吃草的牛、主播的聲音和李光耀先生的宣布。
曆史的一頁與個人的命運緊密交織。當時小六畢業(台灣6月放暑假,9月開學)准備辍學到台北學廚的黃清標,完全沒料到他與新加坡建國曆史等長的廚藝人生,其中最燦爛的39年,竟是在這個南洋島國度過。
其實,被列爲一級貧民的黃家,家裏只擁有三頭牛,其他牛群都是別人家寄養的。
家有七兄弟姐妹,排行老四的黃清標,因爲秋收後農家要等到春耕才放牛耕田,家裏于是幫人照顧三四十頭牛,一頭牛每月可得一鬥米(25斤,或12.5公斤)的酬勞。
考量孩子教育 紮根新加坡
黃清標目前住在四馬路滑鐵盧街一帶的公寓,妻子(61歲)是台灣桃園人,精通台灣小吃,他形容太座當年是大美女,經營小吃店的嶽母欣賞他老實勤奮,撮合小兩口,交往兩個月後就結婚。
夫妻倆育有一子二女,41歲長子是遊輪維修工程師,38歲長女在中小學當英式籃球教練,30歲幼女是日本銀行職員。他膝下還有7歲孫子和4歲孫女。
黃清標說,紮根新加坡,大半原因是考量到孩子的教育。他欣賞本地的英語學習環境和多元技藝升學途徑,因此沒有像許多海外廚師那樣“簽約三年,賺夠就跑”,也不願學師兄弟們跟著台灣駐外代表出國闖蕩,甯願讓孩子在新加坡掌握好英語和一技之長,安居樂業。
台北學廚 因緣際會進入譚府宴師門
回想學廚歲月,黃清標遇上了風雲際會的大時代。在台北官邸餐館,遇到隨國民黨政府遷台的五湖四海名廚,更在各派名廚見證下,拜師“譚府宴”傳人彭長貴的高徒楊啓才。
譚府宴如今已被視爲最精致中國菜的代名詞之一。它源于民初美食家、當過兩廣總督和國民黨政府第一任行政院長的譚延闿家廚曹荩臣,彭長貴即其嫡傳弟子。
在那個大時代,清朝禦廚走入民間,譚延闿的家廚和後來開辦的餐廳“曲園”,經常宴請政界和文壇名人,並廣納粵菜、湘肴和川味等中菜八大菜系精髓。
當年12歲的黃清標,在表哥引薦下進入台北的官邸學廚,那裏經常制作費工費時的煨幹鮑、煨鹿筋、花三小時用泥土烤富貴雞等高級菜。
黃清標說,有些師兄嫌麻煩,能閃就閃,而他因“比較老實、土土的,就是一直做”,手藝反而學得最好。“越困難的東西,你一直做就熟能生巧。”
在艱辛的學徒歲月中,黃清標爲了多接觸粵菜,還一度放棄湘菜副主廚高職,減薪三分二到粵菜餐廳打雜殺魚蝦,一待就是兩年。
台灣貴人指路 獅城伯樂栽培 巧結新中台師徒情 南京訪譚府宴根源
25歲那年,黃清標在餐館老板娘、台灣明星白嘉莉夫婿、印尼木材大王黃雙安的介紹下,來到新加坡發展,遇到周穎南和陶欣伯兩位伯樂。
同樂集團老板周穎南請黃清標主持“湘園”餐館,起初他拿捏不准本地口味,也還沒打響名堂,餐館虧損了一年。黃清標感恩說:“周老板不放棄,循循善誘說:黃生,只要慢慢了解本地的環境和口味,你的菜是行的。”
周穎南帶黃清標走訪多家著名餐館,讓他逐漸了解本地飲食習性,在成功融合本地口味後,湘園生意就紅火了,還開了第二家。
過後黃清標被文華東方酒店挖角,老板之一的建國華商、首屆“通商中國成就獎”得主陶欣伯(101歲)與江蘇政府合作,安排當年中國最頂級酒店的南京金陵飯店廚師來新培訓。
在文華東方酒店17年,黃清標培訓了22個名廚,如今分布在中國大江南北的頂級酒店。
那些年,除了在新加坡的培訓基地,打造出微妙深厚的“新中台”師徒情緣,黃清標也到南京的頤和公館(民初國民政府大官官邸),尋訪譚府宴的根源。
2010年,黃清標轉戰濱海灣金沙中餐館金山樓,由于出入賭場的豪客如雲,他終于得以放手發揮譚府宴的精華,廚藝事業達到最巅峰,多年來已廣被視爲當今譚府宴第一把手。
發揚光大譚府宴名菜
談到譚府宴代表作,不得不提黃清標從“譚府金湯”改良的“黃焖湯”。
黃焖湯的制作過程長達八小時,先以中火熬煮雞肉(專挑本地研發、吃乳酸菌、聽莫紮特音樂“減壓”的櫻花雞)、雞腳、老鴨、豬瘦肉等食材六小時,直到湯底自然呈現金黃,再加上紅蘿蔔汁續煮45分鍾,最後來到最重要的收湯步驟——濾掉食材殘渣,攪拌湯到冷卻,或直接將整鍋湯移進冷凍庫,避免湯汁揮發。
這樣做是爲了不讓膠原蛋白分解,讓黃焖湯濃稠具膠質。
無論最高檔的鮑參翅肚,或家常的蘿蔔豆腐,遇上稠密幹香的黃焖湯提味,馬上化爲令人回味的菜肴。黃清標的代表作,包括譚府金湯海皇羹、松鶴長青(芽白心)、黃焖畏公豆腐和黃焖土參獻壽等。
盛裝黃焖湯的玉鼎從北京周口店訂購,內有機關:雙層的內碗和外鼎座可拆開,在中間儲裝熱水,膠膠稠稠的湯品即可保持溫熱不凝。
黃清標也把老菜“串心排骨”改用番茄、紅麴熬煮至軟,成爲沾染粽葉香氣的新菜“譚府粽香骨”。此外,他的“湘潭烤酥方”也是一絕,許多美食家認爲更勝北京烤鴨。
這些年,黃清標的座上賓包括建國總理李光耀、李顯龍總理、前總統王鼎昌、明星成龍、梅豔芳,以及富商李嘉誠和黃祖耀等人。
念舊不忘本
值得一提的是,黃清標念舊不忘本,實踐“一日爲師,終身爲父”的信念,一直惦記著師父楊啓才要一圓回湖南衡山老家探妻兒的心願。
國共內戰拆散無數家庭,當年“通匪”有罪,不能公開聯絡,楊啓才總是切切交代出國的徒弟們,悄悄寄信給身在湖南的妻子,信中話語充滿自責與遺憾,包括對父母的不孝,對抛妻棄子的不舍,但多年來,這些信都如石沉大海。
楊啓才在1949年隨國民黨政府到台灣,直到解嚴後才得以回老家探親。
1990年,黃清標夫婦帶楊啓才回到朝思暮想的故鄉。楊啓才見到失散41年的兒子阿牛,當場相擁痛哭,也才知道妻子已逝五年,一直都沒改嫁,盼望丈夫能有回去的一天。
黃清標在日記中寫道:“這是一場戰亂導致的人間悲劇,內戰沖散了多少家庭與親人,幾十年來不能相見。師母走了,師父來晚了。”
如今,海峽兩岸關系依然起起伏伏,但兩岸已直航,政治也更開放,黃清標將繼續從新加坡出發,在海峽兩岸傳授廚藝,凝聚舌尖上的親情,徜徉在一個跨越樊籬的文化中華。
黃清標《人生五味》發布會
黃清標將過去52年的日記和半世紀奮鬥,濃縮成一席文字飨宴,並定在本月25日(星期日)下午2時,于報業中心禮堂發布自傳《五味人生》。
配合新書發布會,新加坡報業控股華文媒體集團主管李慧玲將與黃清標對談,好FM電台DJ林安娜爲對談會主持。對談會報名異常踴躍,名額已滿,不再接受報名。
李慧玲形容《五味人生》可讀性很高,因爲黃師傅本身的人生故事很精彩,包括貧寒歲月、在馬祖服役的日子,記錄的細節畫面感很強,讀者能從這些人生階段中看到黃師傅的成長過程,內心的自卑與堅毅。
李慧玲說:“這本書不是關于廚藝,他寫的既是工匠精神,也是百折不撓的生活態度,很勵志。從台灣到新加坡,離鄉打拼的主題,到今天仍有參考的價值,能夠引起共鳴。”
爲善不落人後的黃清標決定,《五味人生》售書所得,全數捐予弱勢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