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一帶的華人,都曾經是華人下南洋的傳奇。新馬兩地從北到南,從城市到海島,這片土地上可以看到滿滿的廣東人和福建人的足迹。雖然離開祖輩的土地幾十年、上百年,但是這些南洋子弟的後代們依然可以憑借一本族譜、一種習俗、一個會館將自己與祖先的情懷聯系在一起。接下來,從新馬兩地的幾座城市中,探索和挖掘一下南洋人生活中的廣東福建氣息和情懷。
新加坡
新加坡近四分之三的人口都是華人,走在獅城的大街小巷,是不是可以聽見熟悉的閩南語和廣東話。如果你用粵語同小販說話,他們也能對答如流。新加坡最受華人歡迎的地方就是牛車水(新加坡“唐人街“),這裏也是新加坡最富有廣東福建風味的地方。從19世紀開始,下南洋的華人越來越多,很多人從事種植槟榔和胡椒;這些南下的華工一開始都是聚集在新加坡,那個時候的新加坡沒有自來水,整個島上的生活用水都是用牛車從安祥山和史必靈街的水井中取,因此這個供應水源的地區後來就被稱爲“牛車水”,對應的英文名字爲“Chinatown”。
在牛車水區域,紅色、橙色帶有中華傳統文化特征的燈籠點綴著整個街道,很多華人商店裏面都有出售折扇、陶瓷、對聯、萬年曆等各種帶有中華元素的物品。走在牛車水的街道,滿眼看到的都是黃皮膚黑眼睛的華人,各種華語、粵語和閩南語環繞四周。各類中餐的味道會觸到你的嗅覺,在牛車水這個小地方,有來自中國各個省份的人,因此在這裏看到雲吞面、廣東早茶、東北餃子、四川和重慶火鍋、湖南剁椒魚頭等,也就沒什麽新奇的了。
牛車水是中國與新加坡交融最多的地方。20世紀20年代,一批來自中國廣東佛山的婦女因生計所困,被迫下南洋來到新加坡,她們主要在南洋從事建築工地的雜工,個個吃苦耐勞,這些女子在做工的時候,一般都會頭戴紅色頭巾,被稱爲“紅頭巾”,她們當時在牛車水的聚居地,就是現在的牛車水豆腐街。20世紀50年代,新加坡的亞洲大廈在當時算是很高的樓了,就是這群頭戴紅頭巾的婦女們建起來的。她們的故事已經寫進新加坡的小學課本裏,博物館也有她們的紀念像。
吉隆坡
馬來西亞的首都吉隆坡有一座高聳入雲的不鏽鋼和玻璃結合的雙子塔建築,曾是20世紀最高的建築,目前仍是世界最高的雙塔建築;雙子塔代表著吉隆坡乃至馬來西亞的現代和年輕的氣質。20世紀初期的吉隆坡只是一個礦業小鎮,在短短幾十年便一躍而起成爲馬來西亞的第一大城市,也是東南亞的著名都市。這裏有現代摩登、高樓林立、車水馬龍,也有西裝革履、時尚氣派、古色古香;東西文明很好地在這裏融合,唐人街、印度街、馬來村和諧地分布在這所城市。
在吉隆坡不用擔心語言溝通問題,很多華人聚集在這裏,在唐人街茨廠街內,連做工的馬來人都可以用華語溝通,廣東話比華語更通用。距離市中心15分車程的雙威鎮,是一個集度假、娛樂、購物、教育、醫療、住宅于一體的小區,由馬來西亞雙威集團開發,其創始人的祖先來自廣東東莞。曾經的雙威鎮也一個破舊不堪的錫礦場,如今這裏是價值百億的城鎮,這裏既有娛樂設施,也有大學校園。當你逛著吉隆坡的各大商場,經常能看到由祖籍來自廣東佛山的葉仲恒創辦的馬來西亞最大的連鎖餐廳之一“籠的傳人”,這是馬來西亞第一家引進上海小籠包、川菜、雲南菜、陝西菜的馬來西亞餐飲集團。
槟城
說起槟城,首先想到的就是美食,這裏有冰爽的煎蕊、酸甜的叻沙、美味的炒粿條,這些味道都來自中國的廣東嶺南一帶。槟城是一個節奏很慢的城市,大街小巷上,老三輪車縱橫交錯,大紅燈籠高挂在牛幹冬街道,中華大會堂、南海會館等,各種華人會館、嶺南風格的獅子、閩南的紅磚,無不彰顯著廣東福建一帶的氣息,簡直就是華人當年下南洋的真實寫照。
19世紀初,槟城是遠東最早的商業中心,華人、印度人、英國人、馬來人在這裏從事貿易活動,港口船來船往。1910年,孫中山在槟城創辦了《光華日報》,是馬來西亞很有影響力的華文報刊,也是世界上曆史最悠久的華文報紙之一。走在槟城的市區、山上、海邊,你會看到各種“周”“李”“林”等姓氏橋,這裏是19世紀廣東福建移民在槟城上岸的聚集地。2008年,槟城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爲“世界文化遺産城市”;2012年,立陶宛藝術家爾納斯在槟城的喬治市老城區繪畫的幾幅“魔鏡”壁畫成爲這裏的新名片,這裏也成爲了塗鴉愛好者的創作地;一幅壁畫《姐弟共騎》被英國《衛報》評選爲“世界15幅最佳街頭壁畫”之一。槟城有歐式白牆、印度建築、中式祠堂,還有藍天和海洋,百年槟城,也是百年南洋!
馬六甲
馬六甲自古就是中西貿易的中轉站,多元文化、滄桑曆史、靜谧和喧鬧都在這裏交融,走在馬六甲古城中,街道上廣東福建的氣息和印記都隨處可見,惠州會館、番禺會館、五邑會館等,各種嶺南特色隨處可見;榮茂茶室的嶺南茶點能勾起人關于嶺南的記憶,這裏的粵式餐廳曾留下過周潤發、劉德華等明星的足迹。
馬六甲附近的一個丹將敦島(Tanjung Tuan)的海角上,曾是康有爲在馬六甲的秘密隱居;站在海島上,可以遠眺海面,仿佛曆史就在眼前。傍晚時分,馬六甲打金街上的歌聲(“在哪裏,在哪裏見過你,你的笑容這樣熟悉,我一時想不起……”),刹那間喚起滿滿的回憶,一股鄉情湧上心頭;蓦然回首,發覺曆經千辛萬苦尋覓的她,卻站立在燈火闌珊處。
怡保
行走在怡保的街頭,古色古香的騎樓建築、風味不變的粵菜,可以迅速讓人回到20世紀80年代的廣東嶺南時光。怡保是一座融合了南洋和嶺南氣息的城市,曆經歲月的洗禮,濃濃的嶺南風味絲毫不減,深深地印在這裏!怡保是馬來西亞繼吉隆坡、喬治市和威省之後的第4大城市,也是霹雳州的首府;這裏70%的人口是華人,其中大部分都是廣東人的後裔。因此,粵語是怡保華人之間最通用的語言,各種餐廳都會充斥著廣東話。
19世紀末,怡保因采礦業而興起,從那之後,這裏就逐漸成爲華人的聚集地,大部分華工是來自廣東嶺南。因此怡保,也被稱爲“小廣東”,但是沒有馬來西亞的吉隆坡、槟城和馬六甲出名。不過,怡保的美食在東南亞非常有名,很多當地的美食都是華人飄揚過海來到這裏,並融合南洋特色而孕育出來的南洋華人美食,一道看似簡單的美食除了南洋的外衣,更有深刻的中文烙印。在怡保,當地人喝早茶、吃河粉、奶茶配蛋撻等,看似與廣東人並無差異;芽菜雞、沙河粉都是當地很出名的華人美食,舊街場咖啡館也是濃濃的港式茶室風格。怡保舊街場就是當地的舊城區,這裏保留著百年曆史的中式舊屋,濃厚的年代感,原味的嶺南風。
山打根
說完“小廣東”,再來看看“小香港”山打根,山打根位于馬來西亞沙巴州東海岸,這裏曾吸引了大批的香港人來做生意,而且這裏的景貌與香港有些像,因此才有了“小香港”的美譽;山打根也是沙巴州唯一以粵語爲主要語言的地區。全盛時期的山打根以輸出橡膠和木材而出名,也曾是南洋地區富豪最多的地方。廣東佛山人關雨亭創辦的萬和隆曾是這裏最富裕的華商,1883年,英屬北婆羅洲渣打公司把這裏定爲沙巴州的首府,因此這裏也成了整個婆羅洲最有地位的城市。
從山打根的普濟寺遠眺,可以看到山打根的市區和遠處的海岸線;聽當地的華人說,從普濟寺往下看,肉眼所能及的地方都是萬和隆的地盤。可惜的是,在成立了128年後,萬和隆在2010年被關雨亭的後人賣給了當地的政府和商人。不過,有關關氏的傳說一直在山打根流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曾占領了山打根,以萬和隆爲首華僑奮起抗爭,後來山打根中華商會在這裏爲被殺害的僑領樹立了紀念碑,以供後人敬仰!山打根的三聖宮是一座由嶺南人籌建的廟宇,廣東佛山南海人、潮州人、客家人等一起資助建立。隨後,這裏還成立了粵東會館,方面後人在此落腳。
最後
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南洋一帶,大大小小很多地方,都留下了華人當年下南洋的腳印和記憶,雖然這些南洋後輩們離開祖輩的土地幾十年,甚至上百年,但是一本簡單的族譜、一封陳舊的信件、一道美味的佳肴、一種傳統的習俗、一座有年代的建築,都能將自己與祖先的情懷聯系起來,那是來自廣東福建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