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藍雲舟
新加坡今天的經濟成就,得益于前幾代人刻苦耐勞、勤儉節約所積攢下來的財力基礎。
這符合東方社會“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觀念,強調要過上好日子,先決條件是努力奮鬥。
但隨著時代條件不同,社會價值觀也出現變化,這些改變是否意味新加坡社會逐漸舍棄向來被奉爲圭臬的重要素質?
本地社會是否不再以經濟成就爲主要追求?當“努力工作”這個經濟引擎不再享有品牌保證,又該靠什麽來保持新加坡的活力和影響力?
本期《實況報道》透過不同世代的不同價值觀,尋找答案。
一項價值觀研究發現,將工作列爲個人優先關注事項的新加坡人逐年呈下降趨勢。(檔案照)
“努力工作就能過上好日子”,這樣的觀點在朝新經濟時代邁進的新加坡社會逐漸被淘汰。一項價值觀研究發現,將工作列爲個人優先關注事項的新加坡人逐年呈下降趨勢,年輕一代也不如年長新加坡人般笃信努力必然帶來成功的信條。
新加坡政策研究所社會研究室(IPS Social Lab)上月就最新的2020年世界價值觀調查(World Values Survey)發表對本地的研究結果。研究顯示,在個人優先關注事項上,認爲工作占據重要位置的人達82.6%,相比2002年(90.8%)和2012年(84.9%)呈下跌趨勢。
被問及努力工作與人脈和機遇之間,何者是更具決定性的人生成功要素,近半數新加坡人選擇前者,不持立場的約占三成,余下兩成選擇後者。
學者:解讀努力及回報與薪酬模式有關
值得關注的是,不同世代對于努力能否決定成功看法不一。年滿65歲受訪者中,每五人就有三人認爲努力才能過好日子,但21歲至35歲受訪者中,每五人只有約兩人持相同看法。
這是世界價值觀調查第七次展開全球研究,我國也曾在2002年和2012年參與第四和第六次研究。去年再次參與並有2012名來自不同年齡層、教育背景和收入階層的新加坡人接受訪問。
曾參與2002年世界價值觀研究調研工作的新加坡國立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陳恩賜受訪時指出,不同世代對努力及努力的必然回報有不同解讀,與不同時代背景的薪酬模式有關。
陳恩賜指出,過去的勞動階層按工時獲得酬勞,耕耘越多,收獲也就越大。白領工人中一般按資曆獲得擢升,因此越勤奮就越可能在“適合升職”時獲得提拔。“不過近年來,擢升條件更多是工作上懂得動腦筋、對機構有貢獻,以及被置于能發光發亮的崗位上。因此,單憑努力工作可能無法獲得高層管理肯定,或是較不受重視。”
陳恩賜也認爲,當今社會更注重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因此不如過去那麽重視勞作。工作上過于賣命,甚至可能會被視爲犧牲了家庭生活質量。“隨著經濟轉型,認爲努力必然帶來成功的人會繼續減少。不過,除非所有工作都能由機器代勞,否則還是會有一些人必須努力拼搏才能過上好日子。”
新加坡以先輩刻苦耐勞精神立國。受訪學者認爲,雖然代際價值觀出現變化、新加坡人較不看重工作,但不代表國人不追求卓越。唯才是用的價值觀也仍對新加坡人有著指導作用。
國人追求經濟成就也看重社會人性發展
領導此次研究的社會研究室主管馬修博士(Mathew Mathews)指出,更多新加坡人意識到,成功靠的不僅僅是努力,還包括人脈、興趣、熱忱等不同因素。相比過去“努力用功取得學業成就,就意味事業成功”的思維,新加坡人較看重合適的工作配對,對所從事工作也要感興趣。“新加坡人仍非常重視自己的表現能受到賞識,也對競爭保持開放態度,因此我們還是相信唯才是用,只不過我們尋求提高工作與生活和諧。”
研究也探討新加坡人在國家層面上,會如何在不同優先關注事項之間作取舍。本地受訪者在經濟穩定、更富人性社會、重視想法多于金錢,以及打擊犯罪四個選項之間選擇他們心目中的兩項優先事項時,62.7%將經濟穩定列爲第一選擇,顯示本地社會很大程度上仍以經濟挂帥。
以“朝較不冷漠、更富人性社會前進”作爲第一選擇的受訪者雖只占22%,但有40.8%受訪者以此作爲第二選擇,高于其他選項,說明新加坡人追求經濟成就之余,看重社會人性發展的一面。
新加坡政策研究所1月舉辦了新加坡透視論壇。在一場關于領導力價值觀與素質的研討會上,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海峽時報》特別任務總編輯韓福光提出,建國元勳“先有價值觀,後有政策”,當時的領導人之所以受尊敬,是因人們更能理解政策背後的價值觀。當今世界因社交媒體而變得嘈雜,領導人以價值觀而非政策建立與人民的聯系,顯得更重要。
在價值觀出現變化、民衆不只從工作上追求滿足的當今社會,領導人要激發新加坡人繼續靠自己的一雙手成就非凡、在世界舞台上占一席之地,也必須將人民的訴求和社會價值觀的變動納入考量。
陳恩賜說:“這意味領導人應激發人民過上成功、全方面的生活,而不是狹隘地專注于只有一個維度、以物質成就爲中心的生活。但這意味我們須確保每個公民都能有得體的生活質量。”
大部分人贊同孩童須品行良好
新加坡人認爲良好品行、有責任感和尊重他人,對孩童來說是最重要的品格(qualities),但對努力用功、節儉和聽話等品格的重視則式微。
近八成受訪者在本輪研究中,將良好品行列爲孩童應具備的品格。這是調研團隊首次將它列入選項清單。
新加坡人也繼續視責任感爲孩童重要品格。選擇此選項的受訪者在2002年占85.4%、2012年占約七成,本輪研究則占72.7%。
認爲孩童應學會“容忍與尊重他人”的受訪者比率同樣居多,達64.4%。
排在第四和第五位的品質分別爲獨立(55.7%)和努力用功(48.5%)。值得注意的是,在2002年和2012年研究中,選擇獨立的受訪者皆在七成以上,顯示本地社會對孩子獨立的重視呈下跌趨勢。
同樣的,過去兩輪中認爲努力用功是孩童重要品格的受訪者多達六至七成,本輪研究卻減少至一半以下。
研究也發現,本地社會越來越不認爲孩童必須具備勤儉品格。選擇此選項的受訪者從過去兩輪的約47%驟降15個百分點。
此外,認爲孩童必須聽話的群衆也從約20年前的46.9%,一路減少至如今的16.9%。
報告指出,不同年齡層一致選出良好品行、責任感和尊重他人作爲孩童最重要的三大品格。不過在其他品格選項中,較年長受訪者比起較年輕受訪者更傾向于視努力用功、勤儉和聽話爲孩童的重要品格。
51歲至65歲和65歲以上兩個年齡層中,將努力用功選爲重要品格的受訪者比率分別是51.2%和55.9%。選擇此選項的21歲至35歲和36歲至50歲受訪者則分別僅占49.3%和42.2%。相比下,較年輕世代更重視獨立。上述兩個較年輕群組中,認爲獨立重要的約占六成,在51歲至65歲和65歲以上群體中則分別占52.8%和47.7%。
新加坡政策研究所社會研究室主管馬修博士解釋,這些價值觀的變化指出,更多新加坡人認爲新經濟形勢所需的品格與舊有的經濟環境不同。
“現今社會把聽話視爲遵從,這看起來與新經濟中受高度賞識的創意背道而馳。更何況努力用功與節儉雖然對很多人仍舊重要,但被視爲過上充實生活的絆腳石。”
本地社會更能接受女性當領導
本地社會支持性別平等,也比大多亞洲社會更接受女性擔任政治和商業領導職務。
受訪者在研究中就一系列性別特權課題發表看法。研究顯示,每三人中有超過兩人不認同“男性擔任政治領導比女性出色”的說法,同意的則占31%。
調研團隊指出,比起2002年(56.3%)和2012年(46.5%),認同男性更能勝任政治領導職務的比率減少,顯示本地社會越來越能接受女性擔任政治家。
相比馬來西亞(58.2%)、韓國(52%)、中國大陸(50.4%)等亞洲社會,我國對女性政治家的接受程度也較高。我國也比上述社會更正面看待女性擔任企業主管。被問及是否同意男性擔任企業主管比女性出色時,不到四分之一的本地受訪者表示同意,多達76.6%不同意。
另外,認同大學教育對男生比對女生重要的受訪者僅達17.6%,不同意的占八成以上。這顯示本地越來越少人認同特定性別享有更高權益的觀點。
被問及“當家庭主婦是否與有薪工作一樣讓人有滿足感”時,每三人中就有兩人同意。這與2012年的66.4%大致相同,但比2002年的75.3%來得低。這也與受訪者對在職母親是否影響孩子福祉的觀點上相似。對于問卷提出“母親如果入職受薪,孩子會因此而受苦”,表示不同意的受訪者多達64.4%。
過半(52.2%)民衆也不認爲工作短缺時,男性比女性更有受雇的權利。這比其他參與研究的亞洲社會來得高。同樣的,過半(52.1%)民衆不同意“女性比丈夫掙更多錢會引發問題”,不持立場的達26.4%,同意的則占21.5%。比起2012年的研究,當時表示不同意的僅達34.8%,約四成民衆對此不持立場,同意的則占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