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在以前的農耕社會,過的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生活節是依循年季月以及二十四節氣運轉,以求配合日月天候的變化。這種時間框架源自華人天人合一思想和對宇宙星辰的想象,化爲指導民衆生活作息的規律。
西方在東南亞的殖民統治,帶來西方的曆法和紀元制度,它不但深深地影響南洋華人的時間觀念,也在後來改變華人的作息習慣。南洋華人原本使用的是農曆,是建立在農耕社會基礎上的時間框架,依次分別以年、月、旬、日、時作爲時間用語,以此規劃民衆的生活節奏。
西方曆法以七天作爲一個周期,把第七天規定爲休息日,並在這天到教堂“做禮拜”,這是受《聖經》影響的宗教文化。據《聖經·創世紀》記載,耶和華在空虛混沌中,用六天的時間創造世間的一切,並規定第七天爲安息日。
華人使用的農曆,原本沒有“周”(星期)的觀念,西方曆法以七天爲一周的觀念,在南洋直接影響華人,可以說最先接受“周”這個觀念的是南洋華人。把“周”這個觀念以“禮拜”來表達,作爲英文“Week”的對應詞,也是率先由南洋華人完成的。
《叻報》1887年8月20日寫著是日“禮拜六”(下圖),到了1925年7月4日“禮拜六”換成“星期六”(上圖)。
“禮拜”時間單位的出現
“禮拜”一詞古已有之,並非外來詞,從《辭源》可查到其原意:“致禮于所信仰的神佛”,最早出自于相傳是漢朝班固所著的《漢武故事》一書中:“不祭祀,但燒香禮拜。”隨明朝鄭和下西洋的馬歡,著有《瀛涯勝覽》,在有關祖法兒國段落提到:“如遇禮拜日,上半日市絕交易。”“禮拜”在第一例中是動詞;第二例中它是動賓結構的短語,還沒成爲固定的複合詞。這兩個詞語,在當時還是保持它原初的意涵,即致禮神明。第二例中的“禮拜日”和今天“禮拜日”的詞義有很大的差別,它只是表達當天是敬神的日子,沒有後來具有的時間單位的意涵。
“禮拜”産生新的義項,以七天作爲一個周期的時間用語,是在16世紀西方殖民勢力東來的時期。西方人到東南亞的殖民,旅居南洋的閩粵華人,借近水樓台之便,完成中西文化在中國大陸之外的初次接觸。
目前能查到最早的文獻資料,出現在1620年代編輯的《西班牙—華語辭典》(Dictionario Hispanico Sinicum),這部辭典由西班牙傳教士與寓居菲律賓的閩南華人合作完成。這部辭典中在西班牙語“Amonestar enla iglesia”(在教堂布道)的詞條下,標示華文對應詞“叫禮拜”。“叫禮拜”這個短語表現出十足的閩南口語和南洋色彩。“叫”這個單詞對我們來說再熟悉不過,它有多種用法,比如“叫咖啡”(點飲品)、“叫德士”(電召德士)、“叫人來”(召集大家)等,“叫禮拜”在這裏有“召集大家做禮拜”的意思。
這部辭典的後面部分,附錄一些度量衡以及數目字和時間的用詞。附錄部分的編排反過來以華語作爲詞條,排首列的是華文詞條的拉丁字母拼音,顯然用的是閩南語;第二列是華文詞條,第三列是西班牙語的對應詞。
驚喜地發現,在計時用語部分出現“禮拜”各日的稱謂。依次排列爲:禮拜(semana i Domingo)、禮拜一(Lunes)、禮拜二(Martes)、禮拜三(Miercoles)、禮拜四(Jueves)、禮拜五(Biernes)、禮拜六(Sabado)。這應該是“禮拜”這個詞語和“禮拜”作爲七天一個周期的觀念,已經被華人接受和應用的首次書證。
最有意思的是編者加一段按語:“由于他們(華人)沒有各個周日的對應名稱,因此只好以數字來表達”。(asi cuentan los dias de la semana acomodandose a nosotros que ellos no tienen semanas)這段按語清楚地說明,華人在此之前沒有“七天爲一個禮拜”的觀念;另一方面,也讓我們看到華語在接觸新觀念時,能以自己的造詞方式來表達。西洋編者不解之處,恰恰表現出中西文化的不同,因而形成各異的詞彙傳統。
吸引人注意的是,編者在“禮拜”詞條下,分別列兩個西班牙語對應詞“semana”和“Domingo”,也就是說“禮拜”分別表達星期(week)和星期日(Sunday)這兩個詞義。另外一個特別的地方是,指稱星期日的用語,“禮拜”先于“禮拜日”出現,有異于常見的由繁趨簡的語言發展規律。
《西班牙—華語字典》有關“禮拜”的詞條。
南洋華社接受“禮拜”的時間用語
“禮拜”成爲華語的時間用語,以及“七天一個禮拜”的觀念在南洋被華社接受,時間上顯然早于中國200多年。南洋由于早已存在華人經商和移民網絡,新詞語和新觀念在南洋各個華社之間傳衍承繼,其曆史脈絡顯示,它們之間的親密關系和一脈相承。
在《開吧曆代史記》這部早年印度尼西亞華人社會的紀年史書中,有一段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的記錄,用“上禮拜”和“禮拜三”;另外在乾隆五十三年的記錄中,出現“每逢拜三、拜六演和戲”的句子。
在印尼吧城(雅加達)華人公館的《公案簿》中,每段記錄的開首陽曆和農曆的紀年並用,其中“禮拜X”和“拜X”並行出現,在行文當中也穿插應用“禮拜”和“禮拜日”。
從這兩部早年印尼華人資料的用語現象,說明“禮拜”已經是成爲南洋華語的固定化詞語。“禮拜”也以“禮拜日”作爲星期天的指稱;在口語的應用上,“禮拜一”至“禮拜六”依次簡化成“拜一”至“拜六”,完成從“三音節詞”到“雙音節詞”的轉變。“禮拜”“做禮拜”“上禮拜”和“禮拜堂”在南洋華人語境下成爲專指基督教的詞語。
新加坡在1819年由英國人開埠後,憑借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很快地成爲南洋商貿和華人移民流動的集散中心。新加坡也因地緣關系和血脈相通,不但繼承南洋華語的豐富遺産,也承擔傳播南洋華語的使命。從開埠初始,“禮拜”作爲時間用詞和“七天一個禮拜”的觀念,毫無懸念地在新加坡進一步得到鞏固,早期新加坡教會的華文記錄和來往信函,提供不少的例子。
早期南洋華人移民包括新加坡的華人移民,只有地域的觀念,沒有國家和民族的意識,他們“唐番”意識的啓蒙,是在南洋與外國人的初遇;他們“唐人”身份和“唐山”觀念的喚醒,是以鄉土文化和鄉音方言作爲依附。
“禮拜”觀念的融入華人社會,“禮拜”化爲南洋華語的時間用語,在南洋以及在新加坡被接受和普及的過程,既沒有碰到唐番之分,産生抵觸情緒的困擾,也沒激起“洋教”和“祖先崇拜”的意識形態之爭。
“禮拜”時間用語觀念引入中國
今天“禮拜”已被“星期”取代,成爲正式的書面語,“禮拜”則淪爲民間的口語。這個問題不是單純的言文分家的問題,造成這個變化的原因在哪裏?它經曆哪些意識形態的糾葛?背後有哪些政治史上的含義?
要說明這個問題,得回頭去看看“禮拜”這個詞語,從南洋傳入中國後,因水土不服産生的文化沖突。
鴉片戰爭後,中國王綱解紐,人心不古,維系千年爲一統的傳統社會和倫理道德思想,在內憂外患的沖擊下分崩離析。“師夷之長以自強”的洋務運動、康梁的變法維新等改革主張,你方唱罷我登場,各種思潮紛亂繁雜,中國面臨一個曆史的大變局。
在效法西方引進西學驅動下,爲介紹新事物和新觀念,大量新名詞出現和引入成爲必然。西方思潮的洶湧澎湃,同時也喚起中國士紳的民族主義意識,他們認爲一些介紹新觀念的新詞語,帶有西方宗教文化的色彩,難免會對中國文化和語言造成侵蝕。這些憑借西方語言文化優勢被引進中國的新詞語,也因此遭受中國社會和文化語境的制約。
“禮拜”這個南洋的時間用語和它涵蓋的“七天一周”的觀念,也在這個時期被帶進中國。它首先通過宗教宣傳品和移民的流動,實現它在閩粵華南地區的流通。1822年由傳教士馬禮遜編輯的《華英詞典》(A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在澳門出版,其中收錄兩個有關“禮拜”的華語短語:“一個禮拜”和“每禮拜”。“一個禮拜”的解釋是:“七天爲一周在廣州的說法”(WEEK of seven days is called in Canton);“每禮拜”則注明是“WEEKLY”。馬禮遜強調“在廣州”,說明“禮拜”一詞尚未在全中國通行。
鴉片戰爭後中國被迫開放五個通商口岸,“禮拜”“禮拜日”和由“禮拜”衍生的“禮拜X”不時出現在中國的文獻上,比如《海國圖志》(1852年)、《航海述奇》(1866年)、《遊美洲日記》(1873年)、《滬遊雜記》(1876年)等。
《振南日報》1913年12月1日寫著是日爲“月曜日”,到了1914年1月17日“七曜”紀日法被取代,換成“星期六”。
“禮拜”時間用語的替代
這時期出現在文獻的“禮拜”及“禮拜”的衍生詞,並不能證明中國社會已經接受“禮拜”這個觀念和把它當作時間用詞。它被正式當作時間用詞是在上海、北京、天津等城市陸續創辦報章的時期。1872年上海《申報》出版,雖然在版頭上沒有標明禮拜日期,不過在創刊號中,已使用“禮拜”這個新詞;1876年上海出版的《新報》,在版頭上中西曆並列,並標明禮拜日期;1905年北京創刊的《華字彙報》,同一年天津出版的《津報》,也都在版頭使用禮拜日期。
晚清時期推行西方的陽曆已經成爲改革派的其中一個訴求,他們主要從時間計量制度的簡單易行和科學的角度,來論述使用陽曆的必要性。“禮拜”這個在南洋長期使用,逐漸淡化其宗教色彩的時間用語,在中國的傳播和普及的過程中,開始受到中國士紳以民族主義視角來嚴格審視。他們質疑它的宗教性,因此不把它當作是純粹的時間用語。中國士紳能夠接受“七天一周”的觀念,認爲這是與國際接軌;但是出于保護固有文化不受西方宗教侵蝕的立場,有必要以民族化的詞語來取代“禮拜”。
在民族主義心態的驅動下,一些中國士紳堅持“中學爲體,西學爲用”,認爲應該從老祖宗的文化中找出相對應的詞語。康有爲、梁啓超等維新派,從《易經》章句“反複其道,七日來複,天行也。”,摘取“來複”來取代“禮拜”,因其“七日來複”,與“七日一禮拜”含義暗合。1897年康梁在澳門創辦《知新報》,在行文中使用“來複”來指稱“禮拜”。
有者則認爲“日漢同源”,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引進西曆和周休制度,並以“七曜”紀日法來指稱一周七天,分別用日、月、火、水、木、金、土來命名。一些留日的中國士紳認爲“七曜”紀日法源自中國,因此從日本引入“七曜”紀日法來代替“禮拜”。1903年上海出版的《俄事警聞》的版頭即以“七曜”紀日法來標示。
《愛國白話報》創刊號寫著是日爲“星期三”。
“星期”替代“禮拜”
1890年代末,漢語舊時“星期”這個詞語,原指“農曆七月初七日,牽牛和織女二星相會之期”(《辭源》“星期”條),被重新賦予新的義項,用來指稱“禮拜”,原因在于“星期”與中國觀星象來制定曆法的傳統,能産生有關的聯想。
1906年清朝主管教育的學部宣布“星期日公休爲世界通例”,並在用詞上主張“名曰星期,並不名爲禮拜”。自此“星期”在官方的倡導下,取得中國士紳的強力配合,逐漸取代“禮拜”成爲規範用語,盡管“禮拜”在民間的使用依然存在。1908年上海出版的《須彌日報》開始在其版頭使用“星期”,接著北京的《愛國白話報》《白話捷報》,天津的《益世報》紛紛跟進。
1911年,中華民國成立,正式宣布廢除陰曆,采用陽曆。在文化自主與民族認同的驅動下,“星期”的使用成爲社會主流。“來複”這有點古典味的詞語,以及帶有東洋味的“七曜”,均如昙花一現消失在中國語言社會。新中國成立後,民族自覺和民族意識更形高漲,“禮拜”一詞在民間的應用也成強弩之末。
新加坡的“禮拜”“星期”之爭
直到19世紀末葉,“禮拜”這個詞語和它所代表的宗教性觀念,在南洋地域經過200多年的使用,已經融入華人社會而被日常化。它能遠離反偶像崇拜或西方語言殖民等意識形態的糾纏,主要是殖民地環境下行之有年的西方曆法制度,以及閩粵華人移民薄弱的民族觀念。恰恰就在這個時候,“禮拜”這個詞語在新加坡,開始受到民族國家宏大敘事的影響,讓它的使用陷入意識形態的困擾。
早年中國朝廷視流散(diaspora)海外的移民爲“刁民”,采取不聞不問的態度,讓這些流散華人成爲海外遺孤。1860年後,清廷對流散華人的政策開始轉變,積極采取接觸和籠絡的手段。1877年在新加坡成立“海門領事館”,統管海峽殖民地的華人事物,國家民族意識自此在華人中開始萌芽。進入20世紀,康有爲等維新分子的到來,使到新加坡華人的民族認同産生質變。受中國維新運動的影響,新學堂和新報章紛紛出現,特別是孫中山南來鼓吹革命之後,民族主義思潮更形高漲。
新教科書和新報章的出現,成爲掀起這一波民族主義思潮的工具。“禮拜”和“星期”之爭的戰場,也從中國搬到新加坡。
這段時期新加坡出現的華文報章計有十幾種之多,其言論傾向有保皇、維新、革命(親國民黨)和激進之分。這裏可從各個報章更換版頭“禮拜”用語,改用“星期”的時間作爲切入點,來考察新加坡這段“禮拜”與“星期”之爭。
-
1881年創刊的《叻報》,是新加坡具有首次書證的華文報章,由土生華人薛有禮創辦,是一份極端保守的保皇派報章。它在內文中偶爾會用“星期”來指稱“禮拜日”,大部分行文還是使用“禮拜”用語。其版頭遲至1925年7月1日才棄用“禮拜”,改爲“星期”。
-
1890年創刊的《星報》,由古友軒印刷館老板林衡南創辦,立場保守,從創刊到1910年停刊,版頭均采用“禮拜”。
-
1898年創刊的《天南日報》,由新加坡著名文人邱菽園創辦,擁護維新主張,從創刊到1905年停刊,版頭均采用“禮拜”。他在1913年創刊的《振南日報》出任總編輯,其版頭用“七 ”紀日,直到1914年1月17日改用“星期”。
-
1907年創刊的《中興日報》,由同盟會會員陳楚楠、張永福創辦,從創刊至1910年停刊,版頭都是采用“禮拜”。
-
1911年創刊的《南僑日報》,中國進步黨黨報,起初采用“禮拜”,1913年2月17日改爲“七曜”紀日,直到1914年3月31日停刊。
-
創刊于1908年的《總彙新報》支持保皇黨,開始時版頭用簡稱的“拜X”,1909年改爲“禮拜”,遲至1930年1月4日才改用“星期”,是新加坡最遲啓用“星期”的報章。
-
1919年創刊的《新國民日報》,前生是《國民日報》,是國民黨新加坡黨部創辦,從創刊至停刊均用“星期”。
-
1919年在吉隆坡創刊的《益群報》,立場激進,不但在創刊號一開始就采用“星期”,並且從左翼思維的角度出發,關注勞工福利,推動星期休息問題的討論。
-
分別創辦于1923年的《南洋商報》和1929年的《星洲日報》,創刊伊始版頭就采用“星期”,不過行文還是常用“禮拜”,這個現象一直延續到二戰前。
縱觀新加坡各報章啓用“星期”的時間,比中國的報章較遲,因爲新加坡華社根深蒂固的用語習慣,以及民族意識較爲淡薄。新加坡華語在書面語上改用“星期”的行動,是一種和風細雨和較爲被動的行爲,它承自中國近代興起的民族主義的余緒,因此既沒激起中西宗教之爭的漣漪,更沒點燃中西文化沖突的火花。“禮拜”在新加坡華社民間的應用始終占有牢固的地盤。
作者:林恩和
如何優先看到“新加坡魚尾文”內容?
從“訂閱號消息”點擊“新加坡魚尾文”
進入我們的公衆號
點擊右上方按鈕將“新加坡魚尾文”設爲星標⭐
一只愛生活、文藝範的小魚尾獅
帶你了解新加坡原汁原味的風土人情
領略小島深處那些鮮爲人知的文化魅力~
新加坡《聯合早報》旗下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