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薇美小時候每隔三年就會從澳洲回來新加坡探親,盡管與祖父母語言不通,父親還是堅持帶孩子返鄉,這無形中在她心靈種下尋根的種子。
說到尋根,華人通常都會想到中國。林薇美(Jennifer Lim,41歲,藝術家)卻是從澳大利亞到新加坡尋根的混血兒。
林薇美的父親林思謙是新加坡人,年輕的時候當海員,25歲移民到澳洲,跟大學講師羅敏(Robyn,高加索裔)成婚,生了林薇美和她的弟弟。
林薇美明顯繼承了母親的高加索血統,皮膚白皙,鼻子高聳。她說,小時候父親每隔三年,就會帶她回來新加坡探親,盡管她只會說英語,而祖父母也只會講方言和馬來語,父親還是執意帶孩子返鄉,這無形中在林薇美幼小的心靈種下了尋根的種子。
六年前,林薇美同丈夫和孩子移居本地工作,父親曾來探望,還帶她探訪小時候住過的房子以及曾祖父曾擁有的店屋,進一步激發她想深入了解家族史。
提起族譜,她有些尴尬地透露,不少家族資料是在親戚喪禮上收集得來的,“華人家族大聚會通常都是在辦紅白事的時候,而停柩那幾天,家人會有比較多的時間坐下來聊聊。”
四年前,因父親中風,無法行走和說話,促使林薇美更積極地去搜尋家族資料。她將搜集得來的資料,包括先祖的照片和文字資料,放入黑色的文件夾內。
林薇美的祖父林宗禮,生前負責管理倉庫;曾祖父林汝炎是駁船公司老板。她從上了年紀的親戚口中得知,曾祖父富有、相貌堂堂,生前住在42號客納街(Club Street),先後娶了三個太太。
尋根少不了到先祖墳墓祭拜。林薇美的高祖父、曾祖父、外曾祖父和外曾祖母都葬在“咖啡山”(武吉布朗墳場)。六年前,政府要建高速公路,林汝炎的墳墓必須讓路,林薇美隨大伯到咖啡山遷移曾祖父的遺骸。
她說:“那一天有一點悲戚,大雨滂沱,我們靜靜地站在帳篷下,看著道士在雨中誦經。過後,我們帶著曾祖父的遺骸到新民路的光明山,放入骨灰甕。”
林薇美住在大巴窯,不時會到鄰近的光明山,祭拜曾祖父和其他先祖。一次在先祖的骨灰龛前悼念時,她特地請求管理人拿鑰匙打開骨灰龛,跟先祖說了幾句話,再放回去。
從墓碑搜集家族資料
咖啡山墳墓的碑文,讓林薇美搜集到不少家族資料,包括先祖的籍貫和子孫的名字。她贊歎道:“傳統華人墓碑,家庭成員的記錄實在詳細!”
幾年來,林薇美結識了一群“咖啡友”,經常隨他們走訪咖啡山,從墓碑認識新加坡曆史。其中一個文史發燒友告訴她,廣東民路上的林氏大宗祠石牆上的捐款名錄也刻有“汝炎”這個名字。後來,這名友人專程陪她到林氏大宗祠去查尋。果然,她看到曾祖父“汝炎”的名字和“伍佰元”捐款額的記錄。
林氏大宗祠九龍堂家族自治會會長林清榮日前得知記者在宗祠采訪林薇美,特地和幾名理事前來會見。
林清榮對記者說:“宗祠現在有近1000名會員,林薇美不是本地公民,無法加入爲會員,但這不妨礙她加入青年團,宗祠的許多活動,包括去年11月舉辦的90周年慶典晚宴,她都參與其中,跟宗親同樂。”
他說:“很少有像她這樣的外籍宗親,對林氏大宗祠九龍堂有這般強烈的歸屬感,我們非常欣慰,希望以後有更多外籍林氏的後人可以跟她看齊,來參加我們公會的活動。”
兩層樓的林氏大宗祠主體建築,一樓擺放了林氏族人的祖先牌位。林清榮說,無論什麽籍貫,只要是姓林的都可以把神主牌放在那裏。
互助會主席林文生當初是第一個帶林薇美參觀大宗祠者。他指著一樓大殿牌匾上的“忠孝”二字說:“我們姓林的人最重視的就是這兩個字。”
林薇美的祖母陳陰娘是土生華人,所以她對土生華人的文化也很感興趣,他們使用的花磚也成爲她版畫創作的靈感。
林薇美的澳洲籍華裔丈夫陳錦光,是澳洲一家國際房地産公司新加坡分行的項目經理。他們育有兩個孩子:女兒陳智娴(7歲)和兒子陳智光(4歲)。
她說,自從父親中風之後,她更覺得有責任代替父親梳理族譜,“這是留給後代的資料,我讓孩子學華語,還有告訴上學的女兒學好華文,要有意識地保護和保留新加坡曆史”。
她笑說,女兒現在還不懂得背後的意義,甚至覺得咖啡山是“全新加坡最熱的地方”,但她希望在新加坡成長的童年會給女兒留下美好回憶,成爲未來美好人生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