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爾夫·查爾斯·桑德斯一家1956年至1959年住在新加坡,他用當時尚未普及的幻燈片,拍下虎豹別墅、烏敏島、好萊塢戲院、華族葬禮和馬來族婚禮等新馬地區的獨特風貌,留下一批稀有的彩色影像。
李熙愛 報道
在彩色照片仍未普及的1950年代,有居住在新加坡的英國家庭用幻燈片拍下千多張彩色影像,捕捉了本地當年的生活面貌,包括1959年的“自治博覽會”和華人葬禮。如今,這家人把1425張幻燈片全數捐贈給國家文物局,爲本地增添一批珍貴的罕見文物,讓國人可以透視本地獨立前的多彩生活。
這些幻燈片由捐贈者克利福德·桑德斯(Clifford Saunders,68歲,神經可塑性專家)的父親拉爾夫·查爾斯·桑德斯(Ralph Charles Saunders)拍攝,他們一家在1956年和1959年之間,跟隨在英國情報機構任職的父親來新,並住在惹蘭加由一帶。
在千多張幻燈片中,有667張攝于新加坡、206張攝于馬來亞、其余則在澳大利亞、香港和英國等地拍攝。50年代拍下的幻燈片共1077張,其余跨越至60年代。
照片捕捉了新加坡50年代虎豹別墅、烏敏島、好萊塢戲院、華族葬禮和馬來婚禮等的獨特風貌,這些景物多數已不複存在。
1959年自治博覽會罕見彩照尤其珍貴
拉爾夫查爾斯也拍下新加坡1959年爲慶祝自治政府成立而舉辦的“自治博覽會”。博覽會聚集了450個政府部門、工業和商業公司的展覽攤位,除了有大型的百事可樂瓶子和斧標驅風油,現場也展出一艘模型船,來展現未來科技潛能,而這些畫面都一一保留在幻燈片內。彩色照片捕捉了現場多個霓虹燈招牌,讓人感受當時缤紛熱鬧的氣氛。
國家文物局政策與社區助理局長陳子宇指出,克利福德的捐獻非常重要,因爲他的父親用彩色捕捉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生活面貌,而這在黑白照居多的時代是非常罕見的。“觀看這些照片時就猶如走入時光隧道,回到五六十年代的新加坡。”
目前居住加拿大的克利福德與媒體進行視像訪問時說,父親總愛走在科技前端,所以會使用當時尚未普及的幻燈片來攝像。他透露,當年的幻燈片價格相信是底片的10倍。
“對一名英國人來說,新加坡是個非常不同的世界,既奇妙又神奇。我覺得父親只想要拍照給家人看,應該沒意識到他正記錄著馬來亞的日常生活面貌。”
面簿分享舊照反應熱烈 七箱幻燈片決定捐贈我國
去年,克利福德在一個分享新加坡早期生活的面簿小組上載其中一些照片後,引起熱烈討論。有人見了幫忙牽線,說服他把照片捐贈給新加坡。克利福德爽快答應,今年2月自費把七箱幻燈片運來新加坡。
他說:“我知道我擁有的是重要的曆史文物,這些幻燈片來自彩色攝像仍未普及的年代,當時更沒有人會用彩色膠卷拍下日常生活面貌,所以我決定把它們放在它們所屬的家,它們是屬于新加坡的。”
國家文物局正把所有幻燈片數碼化,再通過適當的展覽展出,也會與其他相關機構分享。
克利福德說:“新加坡的生活步伐似乎比過去快了很多,我們在忙碌中很容易迷失方向,忘記我們來自何處,所以希望大家都能有機會欣賞這些照片,從中了解當時的新加坡有多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