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鄉會館和藝術團體多合作可實現雙贏,藝術內容能在會館曆史資料的輔助下得以豐富,會館也能借助新穎的藝術呈獻方式,吸引年輕觀衆群,將文化傳統傳承下去。
雙語劇團TOY肥料廠呈獻的本地第一部以會館爲題材的華語與閩南語音樂劇《有時月光》,過去三天在維多利亞劇院演出,昨晚落下帷幕。新加坡晉江會館是音樂劇的制作夥伴,除了提供曆史素材,也協助指導演員的閩南語發音。
應結合彼此資源和優勢
昨午到場觀賞音樂劇的文化、社區及青年部長傅海燕接受本報訪問時,鼓勵會館和藝術團體結合彼此資源和優勢,探索更多合作機會。
她表揚晉江會館和TOY肥料廠的合作爲一項良好的嘗試。
傅海燕說:“會館有的是曆史的資源,保存很多故事及文件,都是很好的材料。我們希望把這些曆史更好地傳承下去,通過藝術表演就是一個很好的表達方式。藝術團體則有藝術表現的能力,通過比較新穎的方式,或許可吸引比較不同的觀衆群,讓他們對會館的曆史産生全新的好奇。”
傅海燕指出,許多劇場導演和演員具備雙語能力,有助會館接觸更廣大的年輕群體。“年輕人對會館的曆史未必很熟悉,但他們如果喜愛音樂劇,就能通過藝術的欣賞,進一步認識自己的文化背景。”
《有時月光》由TOY肥料廠藝術總監吳文德編寫、執導。它以福建泉州人爲人物背景,講述這些華人先輩上世紀下南洋打拼,以及成立會館互助的故事。劇中人物的故事也折射出會館的興衰、轉型與發展。
晉江會館同TOY肥料廠的此次合作,是配合會館100周年慶祝活動。會長蔔清锺說,會館希望以一種能吸引年輕人的方式,敘述宗鄉會館過去百年來對國家、會員及社區所做的貢獻。“希望年輕觀衆通過這部劇認識宗鄉團體的曆史,也希望經曆那些年代、參與過會館活動的年長者能勾起美好回憶。”
年輕演員從閩南歌曲
體會地方色彩和文化底蘊
幾年前加入晉江會館的林浜娘(37歲)也參與音樂劇的籌備工作,她邀請父親協助指導演員的閩南語發音,在這過程中也加強了自己對閩南方言和文化的認識。她認爲,音樂劇的呈獻方式能賦予傳統文化新的生命力,劇中閩南語原創曲也讓她體會到閩南方言的地方色彩和文化底蘊。
晉江會館也安排國內外鄉親觀賞音樂劇。來自菲律賓世界晉江青年聯誼會的施學理說,這是他首次觀賞以祖輩下南洋爲主題的音樂劇。“過去聽過長輩描述這段曆史,但並非很系統性。音樂劇讓我們更深切感受當年先輩面對的苛刻環境和挑戰。”
會館有的是曆史的資源,保存很多故事及文件,都是很好的材料。我們希望把這些曆史更好地傳承下去,通過藝術表演就是一個很好的表達方式。藝術團體則有藝術表現的能力,通過比較新穎的方式,或許可吸引比較不同的觀衆群,讓他們對會館的曆史産生全新的好奇。
——文化、社區及青年部長傅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