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每年丟棄約6萬噸電子垃圾,一半是家用電器和資訊科技産品。這意味著,平均每人每年“制造”約11公斤的電子垃圾,相等于73台手機的重量。不過,只有6%的電子垃圾做到再循環。電子垃圾回收率低,問題到底出在哪裏?
新電信和新郵政去年攜手推出本地規模最大的電子垃圾回收計劃 “ReCYCLE”。
公衆可以把不要的手機和互聯網設備,丟棄在新電信零售店和特許零售商的回收桶,也可以免費索取特制的 “ReCYCLE” 信封,裝好電子垃圾再投入郵箱。
兩家公司過去九個月收到約500公斤的電子垃圾,多數是小型電子産品,如手機、平板電腦、充電器等等。
不過,新電信可持續發展總監謝文聰受訪時表示,他們在設置回收桶時,面對不少限制。“由于零售店的空間有限,回收桶不能太大,所以我們無法收集大型的電子産品。購物商場基于安全方面的考量,也不能設置回收桶。他們可能擔心不法分子利用這些回收桶進行恐怖威脅,或擔心清潔工人把這些電子垃圾當成一般垃圾丟掉。”
謝文聰也認爲,電子科技發展迅速,導致電子産品更快速被淘汰,造成電子垃圾泛濫。
“市場上的電子産品不斷推陳出新,消費者也不斷追求最新的款式,幾乎每年都要換一次。與其把這些還能用的舊款電子産品,如手機丟掉,不如拿去回收,或收在家裏以備不時之需。不然,舊款的電子産品越快被淘汰,電子垃圾的數量也就越來越多。”
回收制度不夠完善設備技術有待改進
希世環保是本地六家主要的電子垃圾再循環業者之一。
設在大士工業區的回收工廠,每年處理約5000噸電子垃圾,其中也包括新電信和新郵政收集到的舊手機。
手機裏的電路板,在經過人工拆解和化學處理後,可以提煉出黃金碎片,再溶解冶煉成金條,作爲工業用途。
據了解,每噸電路板可提煉出300克左右的黃金,市價可達1萬6500新元,而這些貴金屬就是回收業者的主要盈利來源。不過,希世環保市場行銷執行員林詩滿透露,成本壓力和技術局限是許多業者普遍面對的問題。
“電子垃圾回收處理其實是一項專業性強,並且需要很多技術的一項工作。初期需要投入的成本較大,而成本回收方面也比較慢。目前在本地,電子垃圾回收的大環境還未真正成形,還沒有一個完善的回收體系和制度,設備和技術也不像國外那麽先進,所以一些電子垃圾還是必須送到國外進行更深層的處理。”
“咖啡店”維修損壞家用電器
在裕廊西第444座組屋底層,有一家特別的“咖啡店”。它打著“Kopitiam”的招牌,卻不賣咖啡,而且每周只營業一天。
原來這是社會企業“永續生活研究所”舉辦的“Repair Kopitiam”(維修咖啡店)工作坊。每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天,都會有一群義工免費教導街坊維修損壞的家用電器。
“Repair Kopitiam”自2014年創辦至今,已有超過250人報名成爲義務“維修教練”,一共維修了超過1500件電器,成功率高達六成。最常見的電器包括熨鬥、風扇及熱水壺。
不過,也有一些電器已是回天乏術,或是已被時代淘汰的古董。義工李永義(52歲)說:“有些電器太老舊了,連年輕義工也找不出問題在哪裏。碰到這種情況時,我們會盡力而爲,可是如果電器所需零件已經很難找得到,我們就無法修理了。”
李永義認爲,人們的消費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不過,他們希望通過這樣的活動可以提高公衆對維修電器的意識。
教公衆自己動手維修
“我們並不是幫公衆維修,而是教他們自己動手維修。如果電器制造商在設計産品時,可以更重視‘維修性’,那麽消費者在電器損壞時,就可以把它拆開進行維修,而不是另買一個新的。地球的資源有限,我們不能繼續無止境地使用這些資源。選擇再循環或維修電器,可以幫助節省資源,也可以延續這些電器的壽命,達到減少電子垃圾的目的。”
建回收網絡耗時耗力 小型制造商力不從心
打印機和複印機制造商富士施樂(Fuji Xerox),早在1995年就開始爲報廢的産品提供免費回收服務,過去20多年來的回收率高達99.9%。
富士施樂亞太區企業可持續發展總監梁禗殷透露,爲了確保産品的“可回收性”,富士施樂用了多年時間進行研究,改善産品設計機制,並購買新材料和零件。這是因爲最有效的生産方式往往是最不利于回收的。
梁禗殷解釋說:“之前的生産過程都使用膠水,因爲那是高效率的做法,可是後來發現,兩種不同材料的零件用膠水粘接後,很難完全拆開。即使拆開了,用材料A制成的零件上面也會殘留材料B的碎片,很難徹底清除,所以不可能分類進行回收。于是,我們不得不重新規劃整個設計機制,用別的粘接方式來取代膠水,以確保零件更容易組裝和拆解。”
政府最遲將在2021年之前,落實一套強制性的電子垃圾管理系統,規定電子産品制造商和進口商遵循 “制造商責任延伸”(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簡稱 EPR)的監管模式,回收在本地市場售賣的電子産品。
不過,梁禗殷認爲,要在全國實行EPR監管模式,還是有一定的難度。“我們這些年來投入不少資金建立回收網絡和重新設計産品,但是在競爭激烈的商場上,小型企業要如何籌集額外資金來建立回收網絡?我認爲這方面需要政府的介入,提供資助或津貼,幫助企業開始推行回收計劃。”
辭掉經理工作當環保義工
44歲的吳慧賢在不久前辭掉銀行資訊科技經理的工作,加入非政府組織“零廢新加坡”(Zero Waste Singapore)的義工團隊,在學校和社區舉辦講座,推廣“綠色生活模式”。
與義工們一起將收集到的資源分類,一同交流環保心得,讓吳慧賢深刻領悟到“惜福愛物”的重要性。
“其實人們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卻太多。隨著生活越來越富裕,人們都渴望擁有最新的東西,這些東西未必是他們需要的,甚至是他們本來就已經擁有,所以買了之後很快又丟棄。”
不過,吳慧賢始終認爲舊電器有它的價值。
“一些舊電器無論是設計,還是發動機的功能都很不錯,如果可以修得好,甚至可能比便宜的新電器更持久。之前我的電風扇壞了,我就請附近巴刹的舊貨商幫忙維修。一些舊零件對我們來說也許毫無用處,但對舊貨商來說卻是寶物。”
吳慧賢也建議公衆在丟棄舊電器之前,先查看國家環境局的網站,了解住家附近還有哪些回收計劃。
“在我居住的馬林百列社區,每個月都有電子垃圾回收活動。主辦方會根據收集到的電子垃圾數量,免費捐贈LED節能燈泡給一些低收入家庭。損壞的電視和VCD播放器,其實也可以交給制造商回收處理,他們的聯絡方式都在環境局網站上。”
上個月,吳慧賢受邀出席環境及水源部針對電子垃圾的公共咨詢活動,並提出了一些建議。
“我認爲這方面的公衆教育做得還不夠,很多人都不知道哪裏可以找到回收桶,也不清楚如何正確使用回收桶,所以電子垃圾回收桶裏常常會有玻璃、塑料瓶和鋁罐。環保組織已經多次提出這個問題,卻還是沒有解決。我建議在每個垃圾桶旁邊放置一個回收桶,那麽公衆就不會把一般垃圾丟進電子垃圾回收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