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動新聞:四次工業革命,未來是什麽?
實況報道
人工智能、自學機器人、大數據、物聯網……正在經曆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世界,變化翻天覆地,讓人應接不暇。機器當道的未來世界會是什麽樣子?人類智能與人工智能在27年後如果真的對等,誰有辦法不被取代?對第四次工業革命了若指掌的幾名本地專家,爲讀者解答未來。
當我們還沒搞清楚第四次工業革命是什麽,科學家和科技企業老總已經爲世界打造了新場景。
在美國匹茲堡,自己當“老板”的Uber不新了,無人駕駛的Uber大行其道。
中國陝西和杭州,無人飛行器當上快遞員,在物流領域被大規模運用。
美國加利福尼亞,全球第一個機器美人“Harmony”半年前誕生,金發紅發任君選,連聲音都可通過應用替換。
瑞士日內瓦,科學家銜接人類腦神經和人工智能,終有一天後代子孫將成爲無懈可擊的超人類。
在未來世界,你無時無刻與人工智能及數碼世界同在,家居和辦公空間界線不再,可隨時辦公、隨時休息。
你無須煮飯做家務,機器人會打點一切,晚上甚至能陪你溫存。
需要日用品?可以利用三維打印機打印,無人飛行器能把網購物品送達家門。鈔票不過是屏幕上數字的加加減減。
生病?家裏那一台健康掃描儀,能告訴你該吃什麽藥,應否上醫院。
真得出門?隨傳隨到的無人車、無人潛艇在門外等候。不用懷疑,因爲城市人口激增,除了上天入地,海底也是不錯的居住選擇。
想幹壞事?小偷小搶非禮強奸千萬別嘗試,你會被人工智能步步追蹤;再來你絕對不知道你前後左右的到底是人、機器,還是超人類。
也奉勸你謹言慎行,因爲你的數碼和真實世界都處在“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爲”的狀態。一切網上網下行爲,經過大數據處理,會給你貼上一個三位數號碼,這就是你的社會指數。“300分!對不起你表現欠佳,請努力”。不過,你無須慌張,社會指數並非固定,它會隨個人表現增減,和股票指數一樣。
2045年人工智能或與人類對等
人工智能發展日新月異,有專家就提出了“奇異點”(The Singularity)這個概念。“奇異點”是指時間表上,人與機器智能對等的那一刻。
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校長張道昌教授解釋,谷歌工程師暨發明家Ray Kurzweil是唯一對人工智能發展超越人類的時間點做出預測的人。人類智能增長緩慢,而機器雖然在上世紀50年代才有了智能,不過計算能力的增長速度卻是千倍以上,程序編寫也讓機器能夠深度學習。張道昌說:“如果不斷進步,到了2045年,機器將與人類智能對等。它們可以准確判斷,和人類進行深度對話。”
今年3月過世的著名科學家霍金教授生前就曾提出,奇異點標志著人類社會的終結。不過張道昌說:“我相信人類能掌控局面,你必須能把機器關掉。當然,它們也可能變得很聰明,讓你無法關掉。那是最糟的情況,不過我想那應該不會發生。”
受訪專家說,由于西方國家對個人數據分享有所保留,諸多立法保護個人隱私,因此允許科技滲透的速度比中國慢很多。
杭州“城市大腦”疏導交通降低犯罪率
過去一年多,中國電子商務巨頭阿裏巴巴與富士康科技集團合作,在人口900萬的杭州市推出“城市大腦”。
城市大腦讓人工智能處理海量數據。每一個市民的數碼資料都被收編,包括網絡社交、網購、所在地等。與此同時,城市大腦也收編來自監控攝像機、能源及水源用量等數據。根據數據,大腦能夠提高交通、保安、能源節約管理等工作的效率與精准度,防患問題發生。一旦碰上突發事件,大腦又能根據事態嚴重度,秒級調動執法人員快速解決問題。人工智能有自學能力,隨著數據量增加和時間過度,將越來越“聰明”。
據英國《新科學家》期刊報道,大腦運作以來,杭州市交通意外、塞車情況及犯罪率都降低了。
2030年或有8億份工作被取代
人類工作可分爲三大類。張道昌解釋,根據人工智能目前的能力,除了需要發揮個人創意、溝通能力和情感表達的高技能工作,多半的中等技能以及低技能工作都將逐步被機器取代。
張道昌說:“記憶與辨識是它的強項,人工智能可以輕易取代重複性高的低技能工作,如接待員、接線員、保安人員、司機等。人工智能也可以取代占社會大多數的中等技能工作,譬如處理數據的行政人員。”
南洋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王友順教授說,中等技能工作如負責結算賬目的會計師飯碗岌岌可危。“只要公司及個人賬目數據化,人工智能可輕易辨識問題。現在已有能夠寫新聞報道的機器。”
王友順解釋,由于語法及風格可被數據化,人工智能會根據數據造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就發明了一個寫學術報告的機器,寫出來的報告連專家都無法辨識。”
張道昌說,人工智能不斷進步,就連基礎翻譯也將很快丟了工作。“據了解,2020年的日本奧林匹克,目標就是利用機器做同步翻譯。我說英語,馬上可被機器傳譯成其他語言。”
專業人士飯碗也難保
專業人士也不要自以爲飯碗很牢固,根據韓國雇用訊息(Korean Employment Information Service)半年前公布的數據,到了2030年,人工智能將取代人類專業的大部分功能,包括律師、法官、大學教授和醫生職業範疇超過一半的功能。
藝術家的飯碗或許略爲堅固,不過別忘了人工智能Amper,剛在去年8月在網站www.ampermusic.com發表單曲。盧森堡科學家甚至發明出能創作古典音樂和電影音樂的人工智能,據開發者說,它師從貝多芬、莫紮特及巴哈。如果你想要知道人工智能音樂能否激發人類情感,可以上網www.aiva.ai一試。
麥肯錫公司(McKinsey & Company)去年11月發表報告說,2030年全球將有8億個工作被機器取代。就算社會放慢接受人工智能的腳步,也有4億人將失業。學習新技能是唯一的自保方式。
王友順教授說:“新的工作會出現。譬如,我們不再需要會計師計算數據,卻需要他們宏觀分析公司財務。律師不用翻閱法律檔案,人工智能可綜合數據,讓律師做出更准確判斷。”
雖可創作
人工智能難達到人類效果
人工智能有創意嗎?王友順說如果創意可被解釋爲某種框架下的新嘗試,人工智能絕對有能力根據計算法,找出同類事物的特點,再綜合特點創作。它甚至可以在這個基礎上,讓個人根據不同喜好創造不同的可能。不過,人工智能仍然達不到人類情感發揮的最高效果。
人類擅長綜合 機器擅長專化
王友順說:“人類比較複雜。我們的成長環境不同,吸收不同資訊,以個人喜好做出選擇,人人不同。人工智能卻只能處理一種創作。譬如一個男孩子要成爲當代藝術家,你給他相關的培訓,之後他卻可能從事其他形式的藝術。但對現在的人工智能來說,要改變方向是不可能的,你會破壞他之前的數據。人類擅長綜合智能,機器擅長專化智能。人類的價值在于融彙貫通。”
張道昌說,人類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以前,可以一輩子學一種專業打一份工,但在未來世界,建立在穩固學術基礎上的終身學習非常重要。“未來社會需要有解決問題能力、溝通能力的人。擁有想象力與創意及批判性思維很重要。一個人對待事物的積極和開放態度也很關鍵。”
這要求人類在機器所能做的事物之上,以人類獨有的創造力、個性、情感、態度等,注入人類特色。但是這或許表示只有最聰明、有創造力、想象力、情感抒發力的人類才有辦法做到。張道昌說,一個可以預見的情景是,工作職位將變少,但是對人的要求會變高。
王友順說,雖然趨勢無法改變,但是社會接受度可能延緩科學的發展。“因爲這將産生社會問題,所以這個取代的速度不會那麽快。阻止科學大步邁進的原因,往往是社會阻力和人類。”
享受便利 就得犧牲隱私?
數碼科技滲透人類世界,無所不在,個人隱私還存在嗎?新加坡國立大學資訊系統與分析系的潘光俊助理教授說,要享受網上的便利服務,犧牲個人隱私在所難免。他說:“你的數據被采發,將是現代與未來社會的常態,最重要的是企業與政府要負責任地使用,立法控制與保護數據。”
潘光俊說,歐盟國家對控制數據使用最嚴格,歐盟境內企業有義務提供它們對個人用戶所搜集的私人數據。“歐盟臉書用戶能夠查閱臉書搜集了哪些個人數據。這是立法規定。新加坡、中國、美國都沒有這樣的要求。”
不過,事情總有兩面,電子商務網站超越實體零售業的一大原因,就是因爲前者掌控了客戶大量數據,能夠提供個人化服務。潘光俊說,不少歐盟境內企業就埋怨,當地立法過于嚴苛,讓它們失去競爭力。
另外,凡走過必留下痕迹,包括個人在網上的每一步行蹤。谷歌和臉書就是采集個人信息的最大機構,采集方式神不知鬼不覺。
潘光俊說:“人們在網上留下最多的個人數碼線索,是通過廣告網絡(ad network)。全球只有幾家主要廣告網絡商,譬如臉書和谷歌,他們在很多網站植入廣告。譬如你浏覽《紐約時報》,頁面有谷歌植入的廣告,谷歌就會有你的浏覽線索。谷歌可以通過每一個網站頁面的植入廣告,追蹤你的浏覽曆史。”
“臉書的植入方式更巧妙,只要你在頁面上看到臉書的“f”符號,就表示他們擁有你的浏覽線索。你甚至不需要在那個頁面或文章點“贊”。而由于大多數廣告網絡商的基地都在美國,所以大量數據流向美國。”
除了廣告網絡商,通信公司也掌控大量個人數據。潘光俊說:“他們知道你24小時的作息和所在地點,包括你的睡覺時間、運動時間、約會地點等。”
不同的是,通信公司知道你上網,但不知道你看了什麽網頁。廣告網絡商則知道你的網上浏覽史和喜好。他們掌握的數據是不一樣的。
至于通信應用如WhatsApp,潘光俊提供了小小的安撫。“如果是加密(Encrypted)短信,提供服務的WhatsApp平台或政府機構,都沒有辦法看到短信內容。這層保護對歐美用戶來說很重要。有的短信平台甚至能爲使用者身份保密,不過WhatsApp沒有這個功能。當然,如果政府因爲執法需要截取短信內容或身份,還是可以通過立法的步驟提出要求。不過在中國,多數通信應用允許政府機構直接截取數據內容。”
人形機器人真能取代人類?
大阪大學的石黑浩(Hiroshi Ishiguro,54歲)是國際上創造人形機器人的至尊。他的研究中心研發的女主播機器人“埃麗卡”,不久後將在電視上亮相報新聞。
石黑浩一開始研發人形機器人是因爲寂寞。因對現實人類關系感到失望與無助,他決定親手創造出最完美的親密關系。石黑浩在創造中尋找觸動人心的一颦一笑。
而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機器人研究中心研究員黃俊億博士(40歲)也進行人形機器人研究。他和妻子馮慧卿創造的機器人“埃德加”,曾在2017年國慶慶典上出盡風頭。
黃俊億說,機器人是科技最直接的物質體現。“當你創造它,它不僅符合你的要求,還超出你想象的時候,那種追求的過程真的很過瘾。”
黃俊億希望他的機器人有一天能成爲每一戶家庭的好幫手。“現在你需要不同的機器幫你打理家居,有一天一個機器人就可解決你所有的家務事。”
日本的石黑浩擁有兩個實驗室,七個私人助理,獲日本多家大企業贊助研發基金,其中一家是擁有Hello Kitty品牌的Kokoro公司,近年更獲日本政府提供1600萬美元的贊助。
至于黃俊億,他指著妻子馮慧卿說,“我的工作夥伴就是她。”
他說:“新加坡政府在全國機器人計劃下成立了超過4億5000萬元的資金,不過對科研來說,那並不算龐大。我國缺乏願意長期資助科學研究的私人企業。”
不過變則通,黃俊億說,我國研發的機器人優勢在于價廉物美。“石黑浩一個人形機器人售價爲70萬新元。同一筆錢,你可以擁有20個埃德加。若投入商業生産,我們的價格還能更低。”
這兩者之間最大的不同?石黑浩的人形機器人更複雜,可以通過臉部神情表現人類感受。不過,科技研發界是一個全球高手厮殺的舞台,黃俊億說目前人形機器人科技的寶座已被美國迪斯尼研究公司占據。迪斯尼剛在數月前讓特朗普總統機器人亮相,有人說惟妙惟肖,也有人說很可怕。
黃俊億說,目前爲止,機器人只能在預定的場景裏操作。“計算能力和感應科技發展,以及耗電量是其中的大挑戰。”
王友順教授說,以人工智能而言,機器人很快就可以有“感情”和“同理心”。“它可以根據你的表情、聲音,甚至你的心跳知道你的情緒。這樣的科技可怕與否是視角的問題。現代人生活緊張,想象一個能察覺你的情緒,幫助你放松的機器人。手機上的Siri其實就是機器人好朋友的第一步。科學家的研究是無止境的。我相信有人已經在創造心靈伴侶。”
或許愛上你的機器人,真的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