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禅,“封”爲祭天,“禅”爲祭地,祭天是報天之功,祭地是報地之功。封禅,就是指中國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時,進行的一場“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禮。祭拜的時候,將玉石和玉器埋在地下,還要將雞、羊等扔到山谷當中,或者給挂在樹梢之上。
爲選擇在泰山封禅呢?中國東部最高的山就是泰山。泰山上可以迎接第一縷陽光。中國曆代皇帝敬天地,最終極的形式就是泰山封禅。古代有德之君才能夠去泰山封禅,相傳上古時期就有72代君王曾封禅泰山。史書准確記載的泰山封禅的帝王有6個,他們是秦始皇嬴政、漢武帝劉徹、光武帝劉秀、唐中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宋真宗趙恒。
成功的封禅
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有資格封禅。
太史公司馬遷曾在他的《史記·封禅书》中给出了帝王封禅所必需的条件:第一个条件是更朝換代國家統一。第二個條件,帝王在位的時候必須有政績,政績卓著,要國泰民安、國富民強,要有政績,大家都信服,這是第二個條件。第三個條件就比較軟,也是比較硬的條件,就是必須有祥瑞出現。
秦始皇嬴政泰山封禅,公元前221年,秦國一統天下,結束了春秋戰國五百多年的動亂,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出巡東方,第一次舉行泰山封禅大典,在岱頂行登封禮,並立石頌德,昭示天下,他是“君權神授”。
漢武帝泰山封禅。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在泰山舉行封禅大典,漢武帝的豐功偉績彪炳史冊,漢武帝封禅被天下認可,漢武帝也是泰山封禅次數最多的皇帝,一生一共五次泰山封禅。
漢光武帝泰山封禅。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二月十二日,漢光武帝劉秀率領群臣在泰山封禅,劉秀,漢朝中興之主。
唐高宗泰山封禅。麟德二年(665年)十月, 唐高宗李治舉行泰山封禅。這次封禅,也是封禅曆史記載上,最盛大的一次。封禅車乘連綿數百裏,隨行的不但有中國的臣民,還有突厥、于阗、波斯、 天竺國、倭國、新羅、百濟、高句麗等國的使節和酋長。在這次封禅裏,唐高宗進行了“初獻”,武則天還進行了“亞獻”。高宗祭天,武則天祭地。
唐玄宗泰山封禅。公元726年,唐玄宗李隆基泰山封禅,唐玄宗最後雖然有安史之亂,但是也不能抹殺他的功績,泰山封禅也無可厚非。
宋真宗泰山封禅。宋真宗起初想要封禅,擔心忠直的王旦(時任宰相)不支持。于是宋真宗便把請王旦請入宮中喝酒,酒局結束後,送了王旦一壇好酒。王旦回家後打開一看,酒壇裏裝了滿滿一壇的金銀珠寶。景德五年十月初四(1008年),宋真宗的封禅隊伍浩浩蕩蕩向泰山進發,他頭戴通天冠,身穿绛紗袍,在泰山頂完成了儀式感爆棚的封禅儀式。
被拆台的封禅
李世民也想封禅,結果被魏征給攪黃了。
貞觀六年,唐太宗想到泰山封禅,魏征反對,太宗一連六問魏征:“公不欲朕封禅者,以功未高邪?德未厚邪?中國未安邪?四夷未服邪?年谷未豐邪?符瑞未至邪?”
“你不讓朕去泰山封禅,是朕的功績不高嗎?是朕的德行不厚嗎?是天下沒有安甯一統嗎?是四夷沒有被打服嗎?是百姓的日子不豐裕嗎?還是沒有祥瑞之兆呢?”
面對太宗的诘問,魏征仍然建議:“然承隋末大亂之後,戶口未複,倉廪尚虛…崇虛名而受實害…”。
“至隋末大亂之後,人口尚未恢複,糧倉國庫還不夠充實…這是徒有虛名而又勞民傷財的事情…”
唐太宗思慮再三,只得惺惺作罷。
撤出曆史的封禅
元明清三代,兩個是北方少數民族的天下。元朝人根本不搞封禅,因爲他們是來自于草原。而明朝朱元璋說:我們不搞封禅。所以明朝皇帝也沒封禅,到了清朝,康熙乾隆都去過泰山,但是他們雖然被漢化了,祭天卻不去泰山了,而是在北京天壇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