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喜歡在自己擅長的一個領域待著,因爲這樣很舒服,讓自己很自由,但是如果有一天你擅長的那個領域被別的領域的人輕而易舉的占領了,應該怎麽辦?
像這種問題,其實我們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個很艱難的選擇,在口頭上大家可能都會說:那還用說嗎,走出去啊,一直待著這多沒有意思啊。但是實際上,說是一回事,做又是一回事。
就像一個在寫作上十分有天賦的孩子,讓他去學數學卻非常差,就像我們大家常說的偏科一樣,但是這種情況總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你是家長,你會選擇怎樣教育孩子?
什麽是舒適區?
指的是一個人所表現的心理狀態和習慣性的行爲模式,人會在這種狀態或模式中感到舒適。
在這個區域裏,我們有種掌控自如的感覺,身心感到很放松,沒有壓迫感,沒有緊張感。相反,我們在這裏可以找到非常高的安全感,一舉一動都非常舒適,穩固。
但其實這就是自己把自己固定住了,是這個自我限定”按住了人向前沖的沖動。
我們可能自己身邊就見過這種人,明明前進一步就是成功,事業就會發達,結果死活不去邁,他的理由是“不會搞成的”,令周圍人震驚,百思不得其解。
在孩子的身上也經常可以看到這種情況。孩子每次面對問題的時候,都會喊父母說“我不行”,但其實像這種話說多了,真的會給自己一個暗示的,那就是:我幹什麽都不行的。
那麽我們應該如何幫助孩子逆風成長呢?
1、走出父母的呵護圈
孩子在家中幾乎是一呼百應,到新的群體裏面曾經的習慣被打破了,這讓孩子心中産生很大的失落感。
爲了避免孩子不適應新群體活動,家長可以提前帶孩子接觸外界,無論是小孩子還是大人,接觸多元化的元素可以豐富孩子的認知。
2、明確自己的方向
無論是做什麽,都需要有一個明確的方向,比如,你今天要做什麽, 是怎麽安排的,有什麽難題…
像這些事情家長一定要幫助孩子一同解決這些問題。
3、堅持做該做的事情
因爲人的本性都願意停留在“舒適區”中,能不累就不累,能少累就少累,而很難抵禦自己享樂的傾向,去吃苦的做該做的事情。尤其對于自控力很弱的孩子,更是如此。
要成長,就必須吃苦。
父母可以用“規則約束”和“激發孩子的內在動機”相結合的方式,讓孩子“延遲滿足”,按計劃完成任務。
家長需要支持孩子,鼓勵孩子的信心,並不是告訴孩子什麽都可以做好,而是要讓他們敢于做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