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去年在本地出生的寶寶共有3萬9615名,比前年略減4%。新生寶寶中,華族占近六成,出生率最高的是馬來族,而擁有較多子女的大家庭則有增加趨勢。
許翔宇 報道
去年本地出生的新生嬰兒共有3萬9615名,比前年減少4%,人數是八年來最低。
盡管如此,擁有較多子女的大家庭有增加趨勢。在本地出生、家中排第四或更小的新生寶寶,去年有2118名,這也是自2008年人數最多的一年。
移民與關卡局屬下的生死注冊局在網上公布了2017年度生死注冊報告。
數據顯示,去年在本地出生的寶寶共有3萬9615名,比前年的4萬1251人略減4%。這些新生寶寶中,華族占了59%,達2萬3360個,比前年略減一個百分點。華族寶寶的出生率是各大種族中最低的,1000個居民當中有7.7個新生兒。出生率最高的是馬來族,1000個居民中有13.7個新生嬰兒。
學者:生育率沒改善
或因人們對未來感不安
針對去年新生嬰兒人數降低,新加坡國立大學社會學副教授陳恩賜受訪時說,這顯示本地生育率情況並沒有改善,但整體上仍保持平穩。他認爲生育率沒有改善,是因爲人們對未來充滿不確定因素感到不安。
總理公署部長楊莉明今年在國會撥款委員會辯論總理公署開支預算時曾透露,我國15年來維持在1.2左右的整體生育率(TFR)去年跌至1.16。
至于家中排第四或更小的新生寶寶,去年人數有增加,陳恩賜指出,這只占總新生兒人數的約5%。他認爲,這個數據並不代表國人開始改變想法,想要多生孩子組建大家庭。
“除非這個比率接下來有持續上升的趨勢,否則很難斷定本地人的觀念開始改變。總體來說,即使有一小部分人的觀念,偏離了大多數人傾向組織小家庭的想法,並不爲奇。”
少女生育問題有所改善
本地産婦的年齡越來越大。生第一胎的母親的年齡中位數,繼續呈上升趨勢,從2008年的29.5歲,上升至去年的30.6歲。35歲及以上的高齡産婦,去年有1萬零608人,比前年的1萬零735人略減,但整體上,對比2014年的1萬零188個婦女,略增4%。陳恩賜指出,婦女若繼續遲婚,高齡産婦人數增加的現象不令人意外。
另一方面,本地産婦的教育水平也越來越高,生第一胎的大學畢業母親比率,在去年占了所有首次生産婦女的58%,比前年的56.1%多。
令人欣慰的是,少女生育的問題有所改善,去年有310個新生寶寶是年齡19歲及以下少女所生,比前年的332個新生兒,減少6.6%,也是10年來最低。當中,華族的比率爲30.6%,馬來族是52.6%,印族是10.6%。
不過,還是有一些寶寶是在母親未婚先孕的情況下産下,去年有412個新生兒的報生紙上沒填上父親姓名,當中85個或20.6%是19歲及以下少女所生。
至于在本地逝世的人數呈上升趨勢,去年共有2萬零905人死亡,比前年增加4.4%。
去年的60歲及以上的死者有1萬7192人,占總死亡人數的約82%;其中,80歲及以上死者有8429人。癌症,以及心髒和高血壓疾病依然是最大的死因,它們占所有死亡原因的超過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