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五十歲的人,收入應該處于人生的巅峰,但這個年齡層一般上也是財務負擔最重的階段,要准備孩子未來的教育費、奉養父母親的生活費,還有房子的分期付款。到了五六十歲,收入仍處在人生高峰,房貸理應還得七七八八,孩子也長大了,雖然不能寄望他們奉養你,但至少不必在金錢上資助他們,可以更專心地爲退休做規劃。在這個年齡段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裏程碑,那就是55歲可領取公積金儲蓄。理論上,來到這個階段的中年人,手頭應該相對寬裕,但在時間方面卻有些吃虧——即規劃退休的時間比較短。花費過度、儲蓄不足,是人們在規劃退休時常犯的錯誤。中年人在規劃退休時,還會犯下哪些錯誤?
誤區一 對開銷毫無頭緒
中年人規劃退休最常犯的錯誤,就是不知道自己退休後到底需要多少錢——若定下的目標太高,會因爲一直無法達到目標而氣餒;若所定的目標太低,當下不會覺察,但當發現時就已經太晚了。
因此,清楚知道自己退休後到底需要多少錢來維持生活是很重要的。
人們常以爲退休後的開支會減少,其實未必。退休初期由于時間多了,經常會約朋友出去,吃飯喝茶唱K都得花錢。很多人退休後愛上出國旅行,趁著有時間、有健康,趕緊到外頭看世界。
所以,退休初期的開支搞不好會比退休前還要高。
到了退休後期,可能得面對醫藥開支增加的煩惱。糟糕的是,有些人以爲有了保健儲蓄(Medisave)和終身健保(MediShield Life)就足以應付醫藥開支。其實它們只能抵消部分賬單,而不是全部——保健儲蓄設有提款上限,終身健保則有自付額(deductible)和共同承擔保險(co-insurance)部分,余款還是得用現金支付。萬一患上嚴重疾病,這筆賬還要另外算。
林林總總的開支,在規劃退休時都必須有個概念、計算清楚。
誤區二 忽略長期護理計劃
如果家中有年長者,就會知道要讓他們得到高素質長期護理所必須付出的金錢與精力。爲了不要成爲其他人的負擔,人們有責任規劃一套長期護理計劃。
樂齡健保(Eldershield)是一個可選擇退出的長期護理計劃,基于各種原因,退出的人還不少。即將在2020年推出的終身護保(CareShield Life)則是一個強制性的長期護理計劃。前者只能索賠六年,後者則可終身索賠,索賠額每年都將調整。
在2020年滿30歲者會自動加入終身護保,那些已經在樂齡健保計劃下的公積金會員,屆時可選擇轉換到新計劃,之前選擇退出樂齡健保計劃者,也應該重新考慮加入。
不論是樂齡健保或終身護保,最主要的目的是一旦投保人有行動障礙,該計劃能夠補助投保人所需的開支,如聘請看護者,或補貼家人犧牲的工作收入,而不是作爲替代收入的來源,這部分的保障可以通過其他保險計劃來加以補足。
另外,也要做好預先護理計劃(Advance Care Planning,簡稱ACP),決定自己未來的醫療和健康護理選擇與安排,還有必須備妥預先醫療指示(AMD)和持久授權書(LPA)。
誤區三 投資過于保守
不論是四五十歲或五六十歲,在投資時都應注重平衡,不要冒太大風險。四五十歲人的財務責任較大,五六十歲人的財務負擔雖然較輕,但距離退休不遠,不宜冒險。
然而,這不代表中年人只能投資低風險工具,尤其是40歲至50歲的中年人,投資不用過度保守。當然,你的投資組合不能像30多歲的人一樣,只有股票、外彙、衍生産品等高風險工具,但考慮到你至少還有十幾二十年才退休,而股市不會陷入這麽長期的熊市,因此無需把投資都集中在固定收益工具。
誤區四 只做一次退休規劃
市場起起落落,人生一樣會出現變化。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收入、開支、需求都不一樣。30歲時定下的退休規劃,到了40歲未必適用,當時的你可能還沒有結婚、還未爲人父母。50歲時回頭看,40歲所做的規劃可能也不適用,這時候的你,可能要花更多金錢與時間去照顧父母。
千萬不要以爲退休規劃做一次就足夠。其實10年檢討一次已相當久,理想情況是五年檢視一次。距離退休的日子越近,退休規劃與實際情況就會越貼近,例如你會對退休後所需的開支更有概念、更清楚自己的健康狀況、知道還有哪些國家想去但又還未去的。
誤區五 過度依賴公積金儲蓄
以爲有了公積金儲蓄就老有所依,是規劃退休時的一個重大誤區。
大部分人的公積金儲蓄都用來供房子了,到真正退休時,公積金存款其實所剩不多。
根據人力部的數據,在2016年,有42%年滿55歲的活躍會員的存款,還達不到終身入息計劃(CPF Life)下的基本存款(Basic Retirement Sum)數額。
2018年的基本存款數額是8萬5500元,即使達到這個數目,這筆錢到65歲提出時,每個月只不過獲得660元至775元,這筆錢並不足夠維持一個月的生活開支。
誠然,很多人每個月就依靠數百元養家活口,但這些人極可能是那不達標的42%,那他們每個月可領到派發就會更少了。
假設只達到基本存款的一半,每個月只能領取374元至436元。
終身入息計劃充其量只能當做輔助收入,退休者還需要有其他收入來源。
投資組合應有適當資産配置
中年人的投資組合不宜承擔過高風險,但也要避免過于保守。怎樣的資産配置才合適?本欄目請兩名專家針對以下個案,提供一些意見。
個案
- 50歲中年人
- 有10萬元可投資
- 希望未來15年內每年取得4%回報率
- 不熟悉股票投資
钜金融公司(PC Financial)總裁王綏钊:
建議把70%投入債券基金,30%投入股票基金。30%投入股票基金是爲了提高投資組合的回報率,否則僅依靠債券基金,他可能更難在未來15年內實現每年4%的回報率。
這其實是一個相當保守的投資組合,由于他的目標只是至少4%年回報率,所以最好是謹慎和保守。投資組合中有70%是債券基金,波動相對較低。與此同時,考慮到他的投資期爲15年,持有一些股票還是比較好的,因爲在15年的時間裏,股市一般上會跑贏債市。我建議他選擇一只全球股票基金和一只全球債券基金,這樣就無須煩惱應該爲每個地區分配多少資金,交給基金經理決定就行了。
大華銀行存款與財富管理新加坡與區域主管莊素薇:
50歲的人還可工作大約15年,應該充分利用時間,把投資回報用來再投資,以享受複利的好處。
15年的投資期意味將經曆不同的市場周期,在下跌周期保持謹慎和冷靜是很重要的;定期審視投資組合的表現,可控制逆市時的下行風險。
根據個人風險承擔能力,可選擇的投資方案包括投資于股票、固定收益,以及多資産的單位信托,也可選擇個別股票、債券以及交易所挂牌基金(ETF)。
風險承擔能力將決定核心方案(core)與戰術方案(tactical)的配置。核心方案包括波動低、有收益成分的投資;戰術方案則是讓投資者掌握市場機會的産品。如果風險承擔能力中低,核心方案應該占投資組合的80%到100%,如果風險承擔能力高,核心方案占比可降至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