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摻雜式語言反映本土文化的多元性,已成爲新加坡人之間的情感聯系。
對于有人擔心,摻雜式語言會影響本地年輕人學標准華語或英語,新加坡華文教研中心院長(研究與發展)陳志銳受訪時指出,人腦能靈活辨識和調整,大多數人可依場合對自己所使用的語言和溝通方式,做相應調整,而在非正式的場合中,說起新加坡式英語或華語,其實也更爲親切。
陳志銳說,就好像人們已改變了對“女王式英語”(Queen’s English)獨尊的觀念,越來越多人也接受華語有不同的變體,學術界也開始重視並研究這項現象。
他認爲,關鍵是人們應多接觸不同的語言形式,認識不同人對同一種語言的使用特色,由此增加自己的詞彙量,提升表達技巧,也加強自己與不同人交流的能力。
陳志銳強調,在學府的語言教學中,自然必須教導標准和規範的語言,但在這個前提下,教師也不妨通過不同方式向學生介紹語言使用中的不同變體,以華語來說,除了新加坡式華語,還有廣爲使用的中港台式華語。
以新加坡式華語爲例,陳志銳認爲,當中包含許多反映本地生活特色,以及華人方言群的曆史、文化和祖籍的詞彙。
對于外國人聽不懂新加坡式華語或英語的擔憂,他指出,這或許只說對一半,許多外國人對本地摻雜式語言感到陌生,但也希望進一步了解本土文化,國人如果對感興趣的外國人介紹本土式語言,或能增加彼此文化交流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