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出走”的企業當中,最受關注要屬普洛斯,單單這一家的市值就達155億元。其他退市的物流和機械相關業者包括達豐控股、羅德裏工程、高昇控股和傅長春儲運。
單單在7月就有四家公司悄然告別新加坡交易所(SGX),今年來共有15家,流失市值超過200億元。
今年“出走”的企業當中,最受關注要屬普洛斯(GLP),單單這一家的市值就達155億元。其他退市的物流和機械相關業者包括達豐控股(Tat Hong)、羅德裏工程(Rotary Engineering)、高昇控股(Cogent)和傅長春儲運(Poh Tiong Choon)。
在新交所第二上市的雲頂香港(Genting Hong Kong)和北京燃氣藍天控股(Beijing Gas Blue Sky)回歸香港交易所,AusNet服務(Ausnet Service)則回歸澳大利亞交易所。
宏天科技(DMX Tech)、成功控股(Jaya Holdings)和k1創業(k1 Ventures)屬自願清盤,達派國際控股(Dapai Intl)則因不遵守上市條例而強制除牌。
FSMOne.com 股票和挂牌基金研究部高級分析員遊維仁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15家企業當中有五家或34%屬于工業領域。它們多數面對經營方面的挑戰,甚至蒙受損失,因此選擇專注在重組和業務發展。
他說:“企業選擇退市,主要是本地股市的交易量低。投資者興趣缺缺導致估值偏低,不足以彌補上市和遵守監管所付出的成本。”
今年料更多企業退市
接下來,市場關注的另一個焦點,是市值超過26億元的會德豐産業(Wheelock Properties),它已獲母公司每股2.10元的全面收購獻議。Vard控股也獲母公司意大利國營造船集團芬坎特裏(Fincantieri)每股0.25元的收購獻議。
KGI證劵(新加坡)分析師黃感恩預料接下來還會其他企業陸續退市。他說:“主要因爲更多公司傾向于到增長迅速的公司挂牌,如香港因亞洲經濟中心向北移而備受看重。”
電玩産品公司雷蛇(Razer)和遊戲電商平台SEA(前稱Garena)分別選擇到香港和美國上市。遊維仁認爲,如果投資情緒沒有好轉,除牌風會繼續吹。一些領域的股價處在今年以來的低位,低市值也讓它們成爲收購目標,例如最近受降溫措施打擊的房地産發展商股。
今年新交所“入不敷出”
去年同期有16家企業退市,不過新交所當時流失的市值,遠不及今年15家的200多億元。
今年以來,有11家公司在新交所首次公開售股(IPO),市值近27億元,但只是除牌公司市值的一成。
根據新交所剛公布的7月市場調查報告,新交所總市值是9979億元,去年同期是1.03萬億元,同比減少了3.2%。
“入不敷出”的情況令人關注,不過分析師認爲投資者不必過于悲觀。
黃感恩指出,企業除牌對投資者來說不全然是件壞事。例如,普洛斯股東收到比12個月交易量加權平均價高出80%的收購價,也是集團自IPO以來最高價。
遊維仁說:“新交所近來推出多項新措施,以改善市場流動性。兩級投票制股份結構(dual-class shares)應該可吸引到更多IPO。此外,新交所也允許處在初期發展階段的礦物、石油和油氣公司到本地挂牌。當然,這些措施不可能隔夜見效。”
他也提到,新交所過去幾年的交易活動已有所改善。今年首七個月的證券日均交易額超過13億元,2014至2017年介于10億至12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