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在1989年推出種族比例政策,確保不同種族國人生活在同一個組屋區裏。領導這項研究的梁振雄博士認爲,種族比例政策盡管有不足之處,但如果沒有設下頂限,問題恐怕會更嚴重。他呼籲政府投入更多資源研究種族比例政策的成效。
一項最新研究顯示,截至今年7月,全國8700座組屋中,已有三成達到任何一個種族比例的頂限,規定屋主須把組屋出售給同個種族的買家。
由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政策研究所社會研究室(IPS Social Lab)主管梁振雄博士領導的研究發現,有超過10個規劃分區裏的所有組屋都已達到至少一個種族比例頂限。
其中,中峇魯、荷蘭通道和碧山東等分區(subzone)100%的組屋已達到華族比例頂限;兀蘭西和北海岸(North Coast)已達到馬來族比例頂限,而甘榜爪哇、海軍部和北海岸分區則已達到印族比例頂限。
市區重建局把各個規劃區(planning area)進一步劃分爲分區,這些分區一般圍繞鄰裏中心或活動中心等中心點,一個規劃區可涵蓋10多個分區。
種族比例政策明年滿30年
明年3月,限定組屋種族比例的政策(Ethnic Integration Policy)就推出滿30年。梁振雄自2016年起,就率領團隊利用公開數據做統計,以了解這項政策的成效。
團隊發現,截至今年7月,全國已有三成的組屋達到任何一個種族比例的頂限,屋主須把組屋出售給同個種族的買家。2016年團隊展開統計時的有關比率是27.9%,隔年則是29.6%。事實上,1989年推行組屋種族比例政策時,達任何一個種族比例頂限的組屋已占了24.4%。
團隊也發現,截至今年7月,18.2%的組屋達到華族比例頂限,而達到馬來族和印族比例頂限的組屋分別占4.8%和7.7%(見表)。
梁振雄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這說明種族集居的問題是不容忽視的,種族比例政策盡管有不足之處,但如果沒有設下頂限,問題恐怕會更嚴重。”
政府在1989年3月推出種族比例政策,確保不同種族國人生活在同一個組屋區裏。爲加強靈活性,建屋發展局分別爲組屋區和每座組屋設頂限,這兩個頂限普遍高于全國人口比例。
例如,華族占全國人口的74%,組屋區的頂限是84%,而每座組屋的頂限爲87%;馬來族占全國人口的14%,組屋區的頂限是22%,而每座組屋的頂限爲25%;印族和其他種族占全國人口的12%,組屋區頂限是10%,每座組屋的頂限爲13%。
梁振雄指出,種族比例政策能夠避免個別組屋出現過多同一種族人口集居的情況,但個別組屋達標並不表示整個組屋區不同種族的比例就能符合規定。他和團隊未能從公開資料來源中,找到合適的數據以確定不同組屋區的種族比例是否達標。
他呼籲政府投入更多資源研究種族比例政策的成效。“舉個例子,我們應當探討華人在馬來人較多的地區生活後,對各種事務的觀點是否會因此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