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賣屋的經曆,令芭芭拉深感在組屋種族比例政策方面,少數族群相對吃虧。
2007年,她和丈夫因爲想大屋換小屋,開始出售他們在勿洛一帶的五房式組屋。由于華族比例已達到頂限,他們只能賣屋給馬來族或印族和其他族群,可偏偏只有華族買家表示有興趣。
芭芭拉嘗試透過議員上訴不果,等了兩年還是不能賣屋給華族,最終以低于要價一兩萬元脫手給馬來買家。
少數種族面對的類似不平待遇,導致有關組屋種族比例的討論最近再浮上台面,明天複會的國會也有議員針對這項政策提問。
政府在1989年推出種族比例政策,分別爲組屋區和每座組屋設下種族比例頂限,以促進種族和諧和凝聚力。屋主在買賣房屋時必須遵循這個比率。
記者嘗試探究政策實際對組屋交易造成的影響,本地三大房地産公司博納産業、ERA産業和橙易産業受詢時都沒有相關數據。不過,受訪房地産分析師和經紀普遍觀察到少數種族通常比占多數的華族更受政策影響,但華族也不是一定受益。
上訴成功率逐年上升
橙易産業研究與咨詢部高級副總裁孫燕清說,住在成熟組屋區的馬來和印度家庭一般較難找到符合比例限制,且有能力支付要價的合適買家。
雖然少數種族賣屋時較難找到現成買家,但他們買屋時比多數種族更容易買到,因爲他們可以選擇的房源更多。
ERA産業研究與咨詢部主管麥俊榮說,比例限制也可迫使華族屋主只能賣屋給少數種族買家,導致潛在買家變少了,而得降低要價或等更長時間出售組屋。芭芭拉也說,當初賣屋時曾有華族買家提出符合期望的價格,無奈無法成交。
“他們真的很喜歡我們的單位,不能買下他們也很懊惱,所以我不怪他們,不僅僅是我們,他們也是受害者。”
國家發展部長李智陞去年10月書面答複議員的口頭詢問時指出,從2017年至2019年,建屋發展局分別收到屋主約530、690和630份的上訴申請,希望能豁免種族比例限制。
其中,華族占16%,馬來族占25%,其余爲印族或其他族群。上訴成功率從2017年的8%增加到隔年的14%,並在前年達到18%。
不論是組屋買賣或租賃都受限于種族比例,麥俊榮建議政府讓政策更靈活。例如,有買家想住靠近父母,所屬種族卻已達父母住的組屋或組屋區的比例頂限,建屋局可靈活處理,允許買家就近購買組屋。
整體而言,受訪者大多認同種族比例政策“避免同一族群聚居”的原初立意,但也覺得有改進的空間,怎麽迎合現況調整政策是關鍵。阿凡迪認爲,必須盡力幫助少數族群獲得更好的就業機會,這樣他們就可以累積更多公積金存款,買得起價格更高的房屋。
胡珮儀說,這個政策只有在所有種族都取得平等進步,才能發揮最佳效果,人們也須考量其他組屋政策和居民人口結構産生的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