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電影資料館成立于2005年,至今已經清洗了近1000卷電影膠卷。擔任電影存檔師的周世寶認爲,他的工作賦予電影新的生命,且做得越久,意義越重大。
他與時間賽跑,爲“病入膏肓”的電影膠片注入新的生命,還原它們的光彩,延續人們的集體記憶。
34歲的周世寶在亞洲電影資料館(Asian Film Archive)擔任電影存檔師。他在大學主修電影,2009年畢業後到亞洲電影資料館實習,借機了解電影存檔師這個在電影業中鮮爲人知的工作,並漸漸地喜歡上它。
三個月後,他決定留下來成爲正式員工,轉眼已是九年。
周世寶說:“修複和保存電影,就像是保留家庭相冊,是在保存生活的一部分。”
亞洲電影資料館于2005年成立,是一家致力于推廣新加坡及亞洲電影藝術的非盈利機構,至今已經清洗了近1000卷電影膠卷,擁有近1900部電影收藏。
這些電影來自亞洲多個國家和地區,包括由秦劍和楚原導演、1957年發行的電影《椰林月》;由陳凱歌導演、1984年發行的《黃土地》,以及由邱金海導演、1995年發行的《面薄仔》(Mee Pok Man)等等。
周世寶認爲,他的工作賦予電影新生命,做得越久意義越重大,許多電影都讓他感觸頗深。
他說,這份工作給了他許多獨特的體驗,將舊電影重新搬上銀幕,讓觀衆享受看電影、重溫當年的回憶,這給他帶來最大的滿足感。
東南亞氣候潮濕、炎熱,他感慨很多電影膠片都未能妥善保存,送到亞洲電影資料館時已嚴重損壞,較常見的現象是膠片與環境産生化學反應,彎曲、生出液體,發出比食醋更刺鼻的酸味,即“醋酸症”(vinegar syndrome);有的則滋生黴菌,甚至已成碎片。
亞洲電影資料館會檢查收到的電影膠卷,衡量可修複程度,決定是否將膠卷轉交修複師。
周世寶說,許多電影工作者是在丟失了電影素材後,才意識到存檔的重要,因此有必要向他們灌輸妥善保存電影的意識。
早報數碼推出的七集系列節目《你做哪行?》,介紹科技發展催生的新興職業。華文媒體集團新聞中心記者卓彥薇在節目中,通過體驗受訪者的工作內容,了解這些新職業的機遇和局限。
周世寶是第四集的節目主角。本集節目中,主持人卓彥薇隨周世寶體驗如何清洗電影膠片,並到首都戲院觀看經過數碼修複的馬來影壇著名導演L. Krishnan的1958年作品《油鬼仔》(Orang Minyak)。
《你做哪行?》每隔兩周于星期二晚上9時,在zaobao.sg平台播出,節目配有中英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