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本地每八名成人中,就有一人在人生中某個階段飽受心理問題困擾,然而社會上的偏見和誤解,導致患者選擇以沉默或躲避的態度面對病情。
本地數據顯示,患有抑郁和強迫症等心理疾病者,平均在患病至少四年後才就醫,最長的則拖了13年。
另外,每八名成人中,就有一人在人生的某個階段,飽受心理問題困擾。
然而,心理疾病患者在社區中至今仍面對不少的偏見和誤解,導致患者大多選擇以沉默或躲避的態度面對病情。值得注意的是,他們若能及早治療,同時獲得足夠的家庭和社區支持,心理疾病是有可能治愈的。
爲讓公衆更加了解和重視社區中的心理健康課題,新加坡心理健康系列(Mental Health Awareness Singapore Learning Series)首次走入東西南北中五大社區,從昨天(10月14日)開始至本月31日,通過各種宣導活動,針對年輕人、工作人士和家庭等不同的受衆群傳達心理健康信息,鼓勵大家更具包容心,多給予患者支持。
爲系列活動打頭陣的是心理健康個人故事展覽(MindStories),該活動集結了18名心理疾病患者、看護者、心理健康意識倡導者及專家在各自面對心理疾病課題時的切身經曆。
活動由護聯中心、心理衛生學院、國家福利理事會、思健慈善機構(MINDSET Care Limited),以及29個社區夥伴共同主辦。
調查:九成民衆認爲單靠個人意志可療愈
宏茂橋集選區議員、貿工部高級政務部長許寶琨醫生昨天在爲活動致辭時引用另一項調查結果指出,10人中有九人認爲,心理疾病患者可以單靠自己的意志力改善病情;半數參與調查者也認爲,患上心理疾病是個人意志力薄弱的表現,如果足夠努力的話,病情是可以好轉的。
心理衛生學院于2014年進行這項調查。
許寶琨說:“心理健康問題可以影響任何人,它與個人意志力無關。一些社區中發生的鄰裏糾紛,根本原因或許是居民患有心理疾病,只要社區對這類疾病擁有良好的認知,我們就能協助居民,帶領他邁出康複的第一步……因此,我們有必要糾正這些錯誤認知,需要更多的共同教育去提高公共意識。”
個人故事巡展昨天在宏茂橋中心舞台首次亮相,宏茂橋家庭與社區服務是展覽的主要社區合作夥伴。
宏茂橋家庭與社區服務近年大力推廣心理健康意識並取得一定成效,通過該機構推出的MindCare服務去尋求援助者,過去兩年來增加了四成多。
機構首席執行長黃志強博士受訪時強調,社區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給予病患的家庭更多支持,去除偏見,可協助患者盡早治療,有望康複。
他說:“康複中的病患最終要回到家庭和社區中,如果鄰裏能保持比較開放的態度,接受度高一點,能緩解患者的焦慮和擔憂。偏見傷人,它可以嚴重到讓病患和家人出門都覺得難堪,或大家都在躲避他們,這些都會讓他們的生活更加艱難,甚至使他們變得封閉。”
黃志強也欣慰地看到,年輕人更能包容和接受心理健康課題,並希望通過他們的積極參與,改善社區心理健康的公共意識。
接下來,心理健康個人故事展覽將到馬林百列、宏茂橋、淡濱尼和牛車水圖書館進行巡回展示,活動將持續至12月31日。
更多活動詳情可查詢活動的面簿專頁(www.facebook.com/MentalHealthAwarenes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