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廊集團和國家公園局聯手推出的培育海礁園計劃共有八個人工礁結構,到今年底,全部將安置在“小姐妹島”蘇巴達拉島海床,距離岸邊約50公尺至100公尺。
本地首個大型人工礁結構昨早在我國南部的姐妹島海域正式下水。假以時日,這片原本缺乏生氣的泥沙海底,將成爲各類珊瑚礁和海洋生物的棲息樂園。
裕廊集團和國家公園局聯手推出的培育海礁園(Grow-a-Reef Garden)計劃共有八個人工礁結構,到今年底,全部將安置在“小姐妹島”蘇巴達拉島(Pulau Subar Darat)海床,距離岸邊約50公尺至100公尺。
大型人工礁(artificial reef)結構入水後,微型藻類等各類海洋微生物最快可在幾周內出現在結構表面,待這層生物膜成熟後,海綿和珊瑚礁等生物也將在此生長。
公園局國家生物多樣性中心處長(海岸與海洋)卡倫博士受訪時指出,這些海洋生物最初的生長狀態肉眼一般無法察覺,要等至少八個月才能看到。
每個結構分爲上下兩部分。卡倫說:“陽光可照進水下五六公尺深的範圍。珊瑚礁的生長離不開陽光,所以我們預計珊瑚礁會聚集在人工礁結構上半部,下半部則可爲其他海洋生物制造繁衍和生存的空間。”
她也指出,海洋動物都不是挑剔的生物,只要有適合的環境條件如水深和日照,它們就有機會在這片人工礁結構上“安家”。
加強保護和培育本地海域硬珊瑚種類
除了借助人工礁結構打造全新的海洋生態系統,公園局也計劃從本地其他地點移植珊瑚礁到姐妹島海域,促進珊瑚礁的繁殖;同時計劃在這片海域設珊瑚培育基地,進一步保護和培育在本地海域中找到的硬珊瑚種類。
目前,全球超過三成的硬珊瑚品種都能在本地海域中找到。
國會議長陳川仁昨早也受邀見證大型人工礁結構下水安裝。
陳川仁致辭時對裕廊集團和公園局的這一合作項目給予肯定,並指出這是本地迄今規模最大的特制珊瑚礁結構,這個項目能更好地提升本地珊瑚礁生態系統,爲維持健康的海洋生態環境做出貢獻。
他隨後受訪時也強調了各方合作的重要性,並十分欣慰看到不少私人企業積極響應人工礁計劃。
該項目耗資約160萬元,除了獲得多家政府機構資助,11家公司企業也通過“花園城市基金”爲這個項目捐款。
陳川仁說:“我們有很多其他國家所沒有的(環境)局限,有時須要爲此做出取舍,也迫使我們跳脫思維限制。因此,我們在各個領域,包括環境保育方面,都需要各個利益相關者協作,共同幹預、改善和保護自然環境,應對城市現代化進程中所帶來的挑戰。”
爲鼓勵公衆積極參與姐妹島海洋生態園的保育工作,公園局去年設立了“姐妹島海洋生態園之友”社群,成員包括潛水和釣魚愛好者、科學家及教育工作者等。
海洋生態園之友主席孟瑞隆對裕廊集團和公園局就人工礁項目展開前進行的咨詢工作表示贊賞。
他指出,大自然始終是無法取代的,大家經過非常謹慎的探討和反饋,也很欣慰兩家機構認真向社區夥伴尋求意見,並重視這把聲音。
另一方面,“小姐妹島”蘇巴達拉島規劃爲研究和教育場所,向來不開放給公衆參觀,但公園局考慮日後安排教育宣導活動,限量允許公衆參與保育觀察工作。該局也會同本地海洋生物研究和保育興趣小組合作,一起推進人工礁生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