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治病還是制藥,都必須講究醫德和品質,才能獲得患者和消費者的信任,爲他們提供最好的健康保障。本系列的三家受訪中小企業都秉持著提供優質服務或産品的信念,堅守醫藥商的仁心本質一步一腳印地擴大事業版圖。
從在藥劑業打工、入股藥劑批發公司,到買下原本屬于外資企業的特殊藥劑公司,經營起自己的生意,本地特殊藥劑與消費保健公司凱帆藥劑國際(Hyphens Pharma)的掌舵人運籌帷幄,一步步打造和實現自己心目中的企業。
這家在今年5月上市的公司,最近剛搬遷,從裕盛路(Joo Seng Road)員工散落不同樓層的舊址,搬遷到大成街的新工業大廈。新總部的空間,把公司的各個部門與功能彙集到同一樓層,包括産品展示廳、包裝部門與貨倉。
公司的各個角落洋溢一片新氣象,連空氣中也彌漫著一股新氣息。
該公司主席兼執行董事兼總裁林世華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娓娓道出創業與一路悉心經營所接手的企業,並爲企業賦予新生命與目標的曆程。
他在1998年入股Pan-Malayan Pharmaceuticals,成爲董事經理。這家創立于1940年的本地公司,當時由第二代家族成員掌管,但卻面對第三代沒有興趣接管公司的局面。該家公司當時只有本地業務。
林世華過去在一家法國人創立的藥劑公司——凱帆藥劑任職,該公司有區域業務,可以同Pan-Malayan Pharmaceuticals相輔相成。他于是在2001年找上自己的前老板商討收購該公司,當時對方也打算退出本地,達成買下舊東家的計劃。
他在成功收購凱帆後,開始更新公司的商業模式,而自此公司的規模也一直擴大。凱帆在2008年更買下了Pan-Malayan Pharmaceuticals。
從市場和規模來說,凱帆從2004年以來陸續把業務版圖擴大至馬來西亞、越南、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借此接觸到4億6000萬的人口。凱帆也通過指定分銷商,進入柬埔寨、緬甸、文萊、孟加拉、香港和阿曼等市場。
公司在2016年也收購了有20年曆史的本地保健産品Ocean Health。
從業務類型而言,公司最初在Pan-Malayan階段僅從事藥劑批發,隨後收購凱帆成爲特殊藥物制造商的合作夥伴,把産品帶入公司有業務的海外市場,接下來進一步自我創新,開發自家品牌Ceradan和TDF。
目前,這家特殊藥劑與消費保健公司的業務主要分三大部分,獨家批發代理特殊藥物、銷售自家品牌護膚保健産品,以及經營醫藥霸級市場和藥物購物網站。
亞洲應通過創新 對醫療保健領域做貢獻
今昔對比,他說:“公司今天的樣子,已經同當初我接手時完全不一樣。”
林世華在籌劃公司的改變時,有自己的一套想法與願景。他說,亞洲有龐大的人口,但談到對藥劑業的創新,主要還是來自于亞洲以外,“我心裏認爲,如果我們能夠進行創新,亞洲也能夠對醫療保健領域做出貢獻。”
他認爲,亞洲不應該只是接受的一方,也應該通過創新滿足亞洲本身的需要,以及讓亞洲以外的地方也能受益。
公司這些年來進軍不同市場也面對挑戰。盡管因爲我國的市場有限,而必須“走出去”,但一旦踏出國門,面對的卻是迥然不同的遊戲規則。
林世華說:“每個國家的法律條規都不一樣,在不同國家設立公司並不容易,也沒有那麽直截了當。”
此外,進入海外市場的另一個挑戰,是要面對彙率的波動。他感到欣慰的是,公司今天的面貌與他當初的構想大體上一致。
他表示,作爲企業家,明白自己的能力尤其重要,也要突破思維方式。
在他看來,挑戰往往是外在的,但解決方法卻來自于內在。要在思維方面取得突破,可以通過參與培訓課程與增廣見聞來達成。
他透露,他本身修讀南洋理工大學南洋商學院與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UC Berkeley)商學院以及沃頓商學院(Wharton Business School )的管理課程,在突破思維方面很有幫助。
談到用人策略,他表示公司除了從公司外部聘請人才,也從內部栽培人才。例如,凱帆新加坡的總經理,當年就是從小職員做起,在公司已有十八九年。
“從內部栽培員工,可以向年輕員工表示他們在公司是有事業機會的、能同公司一起成長。”
展望未來,他表示,公司將持續國際化,進入其他更多市場的談判也在進行中。通過同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組成策略夥伴在皮膚科領域進行研究合作,公司對研發科技注冊了專利權,並將推出以有關專利科技所開發的産品,擴大公司的産品組合。
他看好醫藥保健業的潛力,認爲隨著區域的經濟增長,人口的消費能力也增強,而醫療保健市場將會持續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