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浚鑫 報道
一度“隱身”的萊佛士塑像昨天“重現”新加坡河畔,身旁還多了四尊新塑像,紀念在我國700多年曆史中爲社會作出重要貢獻的四個人物。
他們是:相傳將我國命名爲“獅城”的蘇門答臘巨港王子桑尼拉烏他瑪(Sang Nila Utama)、富商兼慈善家陳笃生、萊佛士秘書兼馬來文豪孟詩阿都拉(Munshi Abdullah)以及商人兼印度社群領袖納萊依那比萊(Naraina Pillai)。
新塑像由新加坡開埠200年工作組委托制作,將伫立在新加坡河畔萊佛士登陸點直到下周二(8日),之後會全年在新加坡河畔不同地點展出。
四尊新塑像代表
1819年或更早登陸本地人士
不久前被漆上特別油漆、與後方建築融爲一體的萊佛士塑像,昨天也恢複了潔白的原貌,“重現”新加坡河畔。
根據工作組文告,我國今年紀念開埠200年,四尊新塑像代表的是在1819年或更早以前登陸本地的人士。
其中,國人對桑尼拉烏他瑪最爲熟悉,相傳他在1299年登陸本地時,曾見到一頭像獅子的野獸,因此建立了“新加坡拉”(梵語“獅城”之意)王國。
另三位曆史人物則是在1819年抵達新加坡,並爲我國社會做出不可磨滅的文學、宗教和文化貢獻。
新加坡開埠200年工作組執行總監陳惠勇在文告中說,多數人可能只會將新加坡開埠200年與英國和1819年挂鈎,另四尊塑像的出現因此清楚表明我國下來一年將采取的紀念方式。
“1819年雖是我國曆史上的重要時間點,但在英國人前後,曾有許多人士和社群來到新加坡。這四尊塑像僅代表了700多年來爲新加坡發展做出貢獻的衆多人士中的一小部分人。通過今年開展的活動,我們希望國人能更了解各社群如何在我國曆史中發揮作用。”
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亞洲語言文化部門主任哈蒂嘉(Hadijah Bte Rahmat)副教授也說,新加坡是由多元種族、文化和宗教的人士共同打造的,而他們擁有豐富多樣的背景和強項。
“無論是土著和當地人,或是來自東南亞和世界各地的移民,大家一同努力,直接或間接地爲我國做出貢獻,塑造了其獨特的曆史、發展和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