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局昨天(1月8日)發文告說,隨著我國居民死亡的人數增加,喪禮空間的需求也會逐年提升,到了2040年,預計每年死亡的人數會達約4萬人,政府因此必須提早規劃發展相關設施。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對殡葬設施及服務的需求預料會增加,國家環境局因此計劃在未來約10年將四個地段發展爲新的殡儀館場地。
這四個地段是宏茂橋63街靠近新捷運巴士車廠一帶、武吉巴督23街工業區一帶、萬禮路靠近現有的萬禮骨灰甕安置所一帶,以及兀蘭工業園E8區一帶。
環境局昨天發文告說,隨著我國居民死亡人數的增加,喪禮空間的需求也會逐年提升,到了2040年,預計每年死亡的人數會達約4萬人,政府因此須提早規劃發展相關設施。
“殡葬設施是重要的公共基礎設施,它們可依據宗教和文化的習俗,給予死者尊嚴,也爲死者的家屬提供慰藉。”
文告也提到,上述四個地段經多個機構共同策劃所選出,並坐落于我國不同角落,以讓殡儀館能有更好的分布。
環境局指出,這些地段新建的殡儀館無論在設計或運作上都會盡量減少對周邊利益相關者的影響,例如提供遮屏以讓喪禮更隱秘、盡量確保喪禮儀式只限殡儀館場地內進行,以及附近的交通受到控制和有足夠停車位等。
環境局先征詢利益相關者反饋建議
發展這些場地前,環境局也會先征詢周邊利益相關者的反饋與建議。
環境局也說,雖然喪禮一般都在組屋底層的多用途空間舉行,但使用殡儀館靈堂辦喪禮的需求也有增加,當局會繼續與土地規劃機構合作,以確保能應付對殡儀館空間的長期需求。
“本地一些發展項目需要國人做出調適。通過提前通知、精密規劃,以及采取必要的緩和措施,個別機構會盡量減少這些發展項目所會帶來的不便。”
受訪房地産業者認爲,上述四個地段不會因爲規劃發展殡儀館而面對房價貶值的問題。
噢瑟地産有限公司(Osel Land)總裁孫詩凱指出,這四個地段本來就不靠近住宅區,而且買家購買房子的趨勢也顯示,房子搶手與否取決于地理位置是否吸引人,並非與殡葬設施的距離。
“有些組屋項目之前雖是墳地,但因地點好還是很受歡迎……其實從可持續性的角度來看,殡儀館場地應融入住宅區,而不是規劃一個地方興建這些設施之後就算了。如果殡儀館的地點能有更多用途,如建造餐飲設施或商業空間,土地才能獲得更好的利用。”
殡葬協會主席洪子生受訪時表示,協會成員非常歡迎政府騰出土地建造殡儀館的做法,指這有助緩和殡儀館靈堂供不應求的問題,尤其是在翡珑山骨灰甕安置所和殡儀館讓路給組屋發展項目之後。
此外,他也希望政府接下來規劃發展殡葬設施時,能考慮讓地點不限于工業區附近,而是更靠近住宅區。
“目前,大多數殡儀館都在工業區內,靠近維修廠和車房等,不是送至親最後一程最理想的環境……我相信通過良好的設計與經營,殡葬設施所可能給居民帶來的不便是可以克服的,也能改變殡儀館給人的印象。再說,專用于殡葬的設施能更好地服務大衆,至少勝過于在組屋樓下臨時搭建的帳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