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了有效抑制伊蚊數量,國家環境局已在不同組屋區展開實地研究,釋放帶有沃爾巴克氏菌的雄性伊蚊,但要大量繁殖高素質的“益蚊”,還得分辨性別和計算數量,再有系統地釋放,不僅具挑戰性,也耗時耗力。
環境局和本地一家起步公司Orinno Technology合作,聯手開發與帶有沃爾巴克氏菌(Wolbachia)的雄性伊蚊有關的技術和儀器,並爲其中五個申請了專利。
這些具創意、可解決伊蚊問題的儀器,已引起其他同樣要以帶菌雄蚊對抗伊蚊的國家的興趣。
身在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的環境及水源部長馬善高,昨天(16日)在“阿布紮比可持續性周”(Abu Dhabi Sustainability Week)的未來峰會上致詞時,分享我國如何努力控制骨痛熱症的散播,並透露所研發的五個專利。
其中一個項目是可以有系統和一致地釋放蚊子的“蚊子發射器”,它便于攜帶,可讓測試員一次過帶更多的蚊子到高樓釋放。
另一項是可以准確計算蚊子的儀器,可協助提高測試效率。
此外,環境局和起步公司在生産幼蟲方面也取得成果。過去人工繁殖4000個幼蟲須花費兩小時,如今有儀器的協助,同樣數量只須三分鍾。
馬善高說:“當這些初期科技成熟時,我希望創意和科技方案會對研究和經濟活動作出貢獻,並且改善新加坡和世界各地有類似問題的城市的公共衛生。”
環境局在2016年10月展開第一階段的沃爾巴克氏菌伊蚊研究,去年4月開始第二階段研究,爲期九個月。帶菌雄性伊蚊和雌性伊蚊交配後産下的卵不會孵化,理論上有助抑制伊蚊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