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計劃將推廣到馬林百列有地住宅區,防範骨痛熱症疫情。國家環境局在文告中解釋,“這是爲了測試不同的策略,以在未來更廣泛地在全國部署伊蚊絕育試驗計劃”。
伊蚊絕育試驗計劃取得良好成效,淡濱尼、義順、蔡厝港和武吉巴督試驗區內的伊蚊數量大幅度減少98%,骨痛熱症病例也減少88%。今年9月,計劃將推廣到馬林百列有地住宅區,防範骨痛熱症疫情。
國家環境局在文告中解釋,“這是爲了測試不同的策略,確定最有效和最有影響力的方法,以在未來更廣泛地在新加坡部署伊蚊絕育試驗計劃”。
當局昨天公布計劃最新進展。截至6月,納入試驗範圍的淡濱尼和義順組屋已從39座增加至860座。蔡厝港和武吉巴督的207座有較多伊蚊滋生的組屋也在其中。
試驗結果顯示,在大部分研究地點釋放帶有沃爾巴克氏菌(Wolbachia)的雄性伊蚊幾個月後,高達98%的伊蚊數量受到抑制。
每100個捕卵器(Gravitrap)中,每周捕獲蚊子數量少于10只,明顯低于試驗前的50只以上,試驗也對周邊的非釋放區産生正面影響。
計劃試行超過一年後,與沒有釋放的區域相比,這些核心區的骨痛熱症病例減少了88%之多。
蔡厝港和武吉巴督試驗區的成效也相似。
伊蚊絕育試驗計劃于2016年推出,環境局人員每周兩次到試驗區組屋各樓層的公共走廊和外圍,釋放帶有沃爾巴克氏菌的雄性伊蚊。
這些雄蚊不會叮人或傳播病毒,它們與雌性埃及伊蚊交配後産下的卵無法孵化,從而抑制伊蚊數量,減少骨痛熱症病例。
環境局屬下環境衛生學院司長黃麗菁副教授對伊蚊絕育試驗計劃成果感到非常鼓舞。
她說:“這是這項技術首次獲得證明能有效抑制伊蚊,並在具有挑戰性的高度城市化和高層建築的熱帶環境中減少骨痛熱症。”
環境局表示,大部分試驗地點在開始釋放帶菌雄蚊後的三四個月內就出現較好的效果,但部分地區所需時間較久。
例如在淡濱尼東與尚育(Changkat)區,去年5月釋放初期剛好遇到該區伊蚊數量激增,表明環境因素可能會延遲抑制伊蚊的生效時間。加上靠近伊蚊數量持續高企或有大骨痛熱症黑區的地點,一直到今年2月起,兩地伊蚊數量才被抑制到較低水平,阻斷傳播鏈。
試驗計劃到了明年3月將覆蓋淡濱尼和義順市鎮
環境局表示,到了2022年3月,伊蚊絕育試驗計劃將覆蓋整個淡濱尼和義順市鎮各686座和769座組屋,相當于全國17%的組屋區。
預計到今年底,位于蔡厝港和武吉巴督高風險地區的最多451座組屋也將納入帶菌雄蚊釋放範圍。
去年是本地有記錄以來,骨痛熱症疫情最嚴重的一年,共有3萬5315起病例,造成32人死亡。我國東南部的有地住宅區如馬林百列因建築結構關系,成爲病例與伊蚊繁殖的重災區。
環境局表示,已與該區居民接觸,並招募志願者在家中放置不同捕蚊器,進行蚊子監測。
從今年第四季度起,環境局將派配有自動化釋放技術的貨車,在馬林百列有地住宅區針對性地小規模釋放帶菌雄蚊,“收集到的數據將有助該區大規模釋放的指導部署”。
此外,當局也和建築業者合作,在試驗區的建築工地試行伊蚊絕育試驗計劃。
本地目前有30個骨痛熱症黑區,今年頭25周共出現3275起病例,遠低于去年與前年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