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濕氣重,你知道濕氣的中醫是如何看待嗎?
有句古話叫:“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性黏濁,如油入面。”濕與寒在一起叫寒濕,與熱在一起叫濕熱,與風在一起叫風濕,與暑在一起就是暑濕。濕邪不去,吃再多的補品、藥品都如同隔靴搔癢,隔山打牛。生活中很多人患上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壓、心腦血管等疾病,甚至惡性腫瘤,其實這些病都跟濕邪、痰濕有關
濕氣看做是濕邪,那麽炎炎夏日的暑氣呢?
暑屬于“陽邪”,易損耗人的津液,導致人體産生“熱變”,常用的對付方法是避暑、養陰、生津。濕屬于“陰邪”,特點是下行,比較重,比較濁。濕氣一重,人體容易受影響的器官就是屬土的脾。脾髒被困,腸胃就不舒服,于是出現肚子脹、不想吃飯、大便不成形、四肢有時候冰涼等。所以,此時也需要扶陽,如服用溫陽化濕的五苓散之類。
西醫看待人體是從機體和器官的運作和機理,而中醫是把人體看做一個整體去分析看待;夏天,因爲大量喝水,脾胃運化水谷、水濕的工作量大大增加;體力消耗大,這個時候就需要有一個健康的脾胃。而夏季飲水很多人有喜歡冷飲,但冰鎮冷飲會因爲和人體相差較大,會傷了脾胃。
除了脾胃,還有心髒!
夏季人體處于高代謝的狀態,心髒的工作量也是必然的增大,中醫上去分析容易讓人心火亢奮,應清瀉心火,可以吃一些清涼的食品,如蓮子粥、百合粥、綠豆湯、赤豆湯等。
所以不管是陽邪”和“濕邪”,只有有一個健康,保證脾胃、心、肺功能運轉良好,能抵禦外部邪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