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之病病毒(HIV)患者因社會的誤解和偏見經常被孤立冷落……本地有一群義工,每周到國家傳染病中心陪伴HIV患者,他們爲長期與世隔絕的患者帶來絲絲溫暖。
由于社會的誤解和偏見,沒有很多人願意與愛之病病毒(HIV)患者接觸,讓他們經常被孤立冷落。本地有一群義工,不畏懼他人異樣眼光,從繁忙工作日程中撥出時間,每個星期到國家傳染病中心探訪HIV患者,爲長期與世隔絕的他們帶來一絲溫暖。
教育協作人員姚日星(39歲)就是其中一人。一心想要在閑暇時間當義工的他,2006年在網上看到傳染病中心招募義工爲HIV患者提供友伴服務,因此特地前去了解情況。當時,他沒有馬上加入,而是先去老人院當義工,考慮了一年多才加入。
他說:“我利用這段時間去找HIV資料,了解這個疾病。我也發現,他們是最需要義工團隊幫助,就決定加入當義工。”
作爲NCID Cares(國家傳染病中心關懷中心)的一分子,姚日星負責幫住院HIV患者買他們愛吃的食物,做基本的腳底按摩促進血液循環。
姚日星從2007年7月開始服務至今,除了去年修讀碩士文憑課程暫停過一段時間,過去10多年,每星期風雨不改都會去照顧HIV患者。
醫療團隊的“第二雙眼睛”
他指出,這支有男有女的義工團隊,事實上是醫療團隊的“第二雙眼睛”,因爲他們偶爾會從交談中,察覺到患者出現異樣。
“我曾經遇到一名病人,不斷申訴睡不著想要吃安眠藥。我覺得很奇怪,因爲他其實沒有失眠問題,反而說話語氣非常沮喪和抑郁。我立即通知醫護人員,後來才發現他想要吃安眠藥自殺。患病讓他絕望和孤單,除了有一名不常來往的姐姐外,沒有其他家人,所以他覺得很心灰意冷。”
在傳染病中心當義工,周圍的人可以接受嗎?姚日星說他從不隱瞞,朋友和家人也都十分支持。
前幾年,有個女性朋友患病了,也選擇找他傾訴。這名朋友是從丈夫那裏染病,姚日星說,朋友因爲確診後,受到很大的打擊,經過兩年的時間才接受事實。“我就用當義工的經驗和在培訓時所學到的知識,盡力安撫她。我也解答她的一些疑問,希望多少能幫助她減少心中的恐懼和無助。雖然我們不常見面,但是一直保持聯絡,讓她感覺到有傾訴的對象,幫助她維持情緒穩定。”
姚日星說,自己原本很固執,卻從HIV患者身上學習放下執著,對人對事都不要過于苛刻。“因爲健康生活不是理所當然。”
跟姚日星一樣多年來固定在傳染病中心當義工的王禮強(43歲,化學師)盡管工作繁忙又需要經常出差,但是他總會騰出星期五的時間,與HIV患者交流做朋友。
王禮強來自馬來西亞槟城,目前是本地公民。從中學開始,他就因感情親密的祖母過世,深陷在抑郁情緒中。他在2001年來新求職後,因接觸到佛學才逐漸走出負面情緒。33歲那年,在機緣巧合下,他認識國家傳染病中心的醫生,了解到HIV患者的困境,就決定當義工盡一分力。
王禮強說:“到了某個年齡,我覺得賺錢不是一切,人也不應該以自己爲重,因此決定U轉人生,爲社會做出貢獻。在爲HIV患者提供友伴服務前,我們會上課,這時我才了解到社會對他們存有太多的誤解。”
他指出,很多人還是認爲HIV患者肮髒或不幹淨,病毒會通過觸碰或唾液傳播。這些誤解會影響患者的情緒,讓他們不願積極面對疾病,甚至不願吃藥。爲了減少對他們的傷害,義工與HIV患者出遊時,不能把合影放上網。
因爲自己也曾患上抑郁症,王禮強的經曆讓那些有抑郁傾向的HIV患者更願意向他傾訴。“我能感同身受,也可以更好地了解他們的處境。通過交流分享自己如何克服病魔,從而啓發他們勇敢對抗疾病。”
最讓王禮強印象深刻的,是一名同時患上末期肺癌和HIV的患者。雖然知道自己時日不多,但這名病患始終樂觀面對余生,從不怨天尤人,甚至自動自發爲義工小組設立面簿專頁。
“他教會我要珍惜生命,就算到了生命盡頭,也要用愛填滿生命,放下一切怨恨。”
向患者傳達愛與包容
NCID Cares(前稱爲病人關懷中心)于1997年設立,主要是幫助與鼓勵HIV患者。該團隊目前共有90名活躍的男女義工。此外,來自不同公司的30至50名義工,每個月也會前來幫忙,負責制作手工藝品和分發食物給患者。
醫療人員在每星期五會面前,把住院患者想吃的食物記下來,讓義工去買。這個善舉其實也是一種溝通橋梁,讓患者知道有人關心他們。
除了爲有需要病患剪指甲和剪發,義工也會提供基本按摩,讓飽受病痛折磨的患者,緩解關節疼痛,加強活動能力。院方認爲,這能向患者傳達愛與包容的重要信息。
目前,約有260名HIV患者受惠于各種計劃,如營養計劃、紅絲帶計劃、醫藥津貼和友伴服務等。有興趣加入義工團隊的公衆,可電郵至[email protected]了解更多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