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全國近30個規劃區,有六個的平均住戶人數甚至少過三人。超過三分之一地區呈現下降趨勢,只有部分地區如碧山、武吉知馬和兀蘭等出現上升。
隨著社會老齡化,本地多個住宅區的住戶人數日趨“縮小”,整體平均住戶人數從2012年的3.53減至2017年的3.30。
協助管理總理公署屬下國家人口及人才署的人力部長楊莉明,前天(2月13日)以書面答複宏茂橋集選區顔添寶議員提出過去五年每個選區的平均住戶人數的詢問時,提供上述數據。
楊莉明指出,爲了規劃用途,政府根據規劃區來追蹤平均住戶人數。
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全國近30個規劃區,有六個的平均住戶人數甚至少過三人。它們是包括牛車水的歐南(2.30)、女皇鎮(2.77)、紅山(2.83)、加冷(2.84)、宏茂橋(2.94),以及其他(2.95)。其他地區包括樟宜和紐頓。
超過三分之一地區呈現下降趨勢,只有部分地區如碧山、武吉知馬和兀蘭等出現上升。
楊莉明指出,政府密切留意人口趨勢,如人口規模和年齡分布,確保每個規劃區有足夠設施和服務。例如,市區重建局的地理空間規劃工具,協助衛生部爲樂齡護理中心選址,優先讓有較高殘疾年長者的地區增建設施。
新加坡國立大學設計與環境學院建築系教授王才強告訴《聯合早報》,跟日本和韓國等國家一樣,本地家庭的成員逐漸減少,住戶人數偏低的地區相信是成熟區,因爲已婚子女搬走,只剩父母居住。
這也改變了這些家庭的購物習慣。他說:“沒有和子女同住的父母就不會買太多物品,也比較喜歡到靠近住家的鄰裏商店購物。因此,隨著社會老齡化,社區規劃須找出相應方法,符合年長者在購物等方面的需求。”
根據社會及家庭發展部日前公布的報告顯示,沒與子女同住的年長者從2000年的9.2%,翻倍至2017年的20.6%。
提倡活躍樂齡 應給年長者提供足夠空間
王才強建議提供足夠空間給年長者。他說,未來退休的年長者,不乏專業人士或高級知識分子如教師,因此可以考慮提供一個空間讓他們發揮所長,比如提供補習等服務,借此回饋社會。
官委議員、新躍社科大學商學院副教授特斯拉博士(Walter Theseira)指出,新加坡和許多國家一樣,隨著國人日益富裕,對私人空間的需求也增加。然而,他留意到本地子女搬出去後,仍希望住靠近父母,因此政策如近居購屋津貼,對國人有用且符合需求。政府下來面對的挑戰是想出新點子,繼續滿足他們的住屋需求。
對于人口老齡化問題,顔添寶指出,自己所負責的宏茂橋集選區,大部分是老區,以年長者居多,大多會向他反映醫療津貼等問題。“例如,若有行動不便的年長者想入住療養院,他們會詢問政府是否能提供更多津貼以減輕經濟負擔。”
負責淡濱尼北基層事務的交通部兼文化、社區及青年部高級政務次長馬炎慶則指出,第一代淡濱尼居民相信已經60多歲,孩子長大結婚後搬出去住是自然現象。因此,當自己或關愛樂齡辦事處進行家訪時就會多加留意,義工也會和他們保持聯系,鼓勵他們出外活動,參與社區活動保持活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