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分流制度自1980年代推行以來,帶來良好的教育成果,但教育部長王乙康坦言,學生在分流制度下編入普通源流後,可能會逐漸對自己失去信心。
王乙康星期一在國會以書面答複議員黃國光(義順集選區)就分流制會否影響學生自信心的提問時,做出上述表述。
王乙康說,教育部實行分流的目的是按不同學生的能力因材施教,多年來,分流制大大減少辍學率,也提高了教育成效。
學生自信心受損因素複雜
他指出,造成學生自信心受損的因素相當複雜,國立教育學院的研究顯示,有些學生編入普通(學術)源流幾年後,應付學業的信心等同快捷源流學生,有的甚至更有信心。
然而,王乙康坦言,也有教師反饋,不少學生進入普通源流後,逐漸失去自信心和力爭上遊的心態。
王乙康說,按不同學生的能力分流,所産生的一個結果是“標簽化”效應,是一項須正視的課題。
這也就是爲什麽教育部多年來通過不同措施,例如讓學生修讀源流以外的課程、科目編班計劃,以及理工學院預科班(PFP)等計劃,淡化教育源流之間的分界。
針對黃國光詢問會考成績優秀的普通(工藝)源流學生,是否能考O水准考試,王乙康回複時說,普通工藝中四生如果N水准(工藝)會考成績優秀,可轉入普通學術源流,報考N水准(學術)會考,以升上中五,報考O水准。
王乙康說,過去五年,每年平均有530名學生從普通工藝源流轉入普通學術。學校根據學生的表現,相當早就辨識適合轉換源流的學生,每年只有少數人考N水准會考後才轉換源流。另外,從普通工藝轉入普通學術源流的學生中,每年有10至20人再轉入快捷源流。
去年小學離校考試成績放榜後,可升上中學的3萬9041名考生中,66.6%有資格升上快捷源流,編入普通(學術)和普通(工藝)源流的學生分別占20.6%和11.2%。
蔡凱文(23歲)六年前考完N水准,憑優異成績進入PFP計劃,免考O水准,到淡馬錫理工學院修讀爲期一年的基礎課程後,報讀該學府的生物醫藥與工程課程。
他前年畢業,今年服完兵役後,准備升大學。對于編入普通學術源流,他當年以積極心態去看待。
“我鞭策自己更努力,並不認爲自己不如他人。但的確有些普通源流同學,感覺受歧視,和快捷源流學生關系有些緊張。每個人學習進度不同,我個人認爲,分流對晚開竅的學生,有它積極一面,可讓學生按各自進度去學習和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