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深科技同工業4.0有千絲萬縷的關系,包括涉及自動化、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的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範圍,可以說是工業4.0必不可少的元素,並且會深遠地影響社會與人類生活。由于屬于尖端科技,帶頭推動的企業往往是起步公司。在現階段,這類企業的科技不少仍處于研發階段,但有些已擁有自己的專利權和知識産權。
《精深科技·企業先鋒》系列訪問的其中三家正是起步公司,但其中已有公司把研究成果推出市場。還有一家受訪公司,盡管原本是一家傳統企業,但也成功轉型,成爲本地精深科技業者的先鋒之一。受訪企業所屬的領域橫跨保安、制造、太空和醫療,它們是秉持什麽信念朝向一個未知的領域邁進?當中還有什麽挑戰有待克服?就讓這些企業一一道來。
一個兒時的夢想促成創業的動力,一對夫妻毅然放棄金融業的工作,投入研發火箭科技。
遠在澳大利亞昆士蘭的陳碧玉(45歲)透過電郵和通訊應用接受采訪時分享,創立Gilmour Space Technologies是丈夫的理想,“它就像是Adam的寶寶。”
亞當·吉爾摩(Adam Gilmour)是陳碧玉的丈夫,兩人是在大學時期相識。有別于一般人所想象,兩人當時主修與銀行和金融相關的科系,和太空及宇航領域是風馬牛不相及。
陳碧玉說,丈夫是太空迷。“我迷戀太空的程度遠遠比不上他。可是,在我記憶中,發射火箭和太空探索是舉世矚目的大事件。”
1969年是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陳碧玉雖未躬逢其時,但她仍記得,小時候身邊的大人們總是對此津津樂道,“可是,近10年來,已甚少有人在談論太空探索。”
盡管丈夫自小的夢想是成爲一名太空人,礙于國籍關系,無法加入美國宇航局(NASA),澳洲的宇航業也不發達。夢想歸夢想,她和丈夫從大學畢業之後,分別投入了銀行與金融業。
放棄全職工作去創業前,陳碧玉是一家消費銀行的研究與通訊部門副總裁。從事外彙交易的丈夫,則是新加坡一家大型外資銀行的區域主管,負責業務行銷。
與美宇航局簽協議開拓太空科技
2004年,旨在開創商業太空飛行業務的“安薩裏X”獎(Ansari XPrize)發出挑戰,第一組把三個人或等同重量送上太空,安全返回地球,然後在兩周內再度嘗試成功的參賽組合可贏得1000萬美元。
陳碧玉說,這項挑戰引起丈夫的注意。過去,一個太空項目可能需要耗資數十億美元,可是接受挑戰的團隊只花了數千萬美元。“他想,既然當不成太空人,或許可以自己建火箭?”
吉爾摩和一名兄弟原本有一家專門提供太空教育的公司。2013年,兩人在新加坡成立Gilmour Space Technologies,爲這家姐妹公司開發太空船模擬器。
漸漸的,公司的重點轉移到研發火箭科技。2016年中,公司成功發射首枚亞軌道(suborbital)火箭。吉爾摩在電郵中透露,那一次測試飛行使用了由公司研發的混合式燃料。
那一次成功測試發射,公司引起風險創投者的注意,並成功完成A輪融資,美國著名孵化器500 Startups是其中一名投資者。吉爾摩說:“有了這些資金,我們可以擴大火箭引擎的研發。”
公司也和美國宇航局簽署了行動協議,一起開拓太空科技。
最近,公司完成第二輪融資,投資者來自澳洲、新加坡、美國和英國。
據了解,公司目前已經獲得超過2600萬元資金。
計劃明年發射首枚商用火箭
吉爾摩說,一如其他起步公司,創業面對的挑戰包括資金、人才以及取得適合的資源。“作爲一家開發精深科技的公司,我們面對更多挑戰。尤其是我們投入研發的是尖端科技,需要更長醞釀期才能推出市場。而且,新加坡過去很少人涉足太空科技。”
基于此,他和陳碧玉已于上個月搬遷到澳洲,爲公司接下來的發展做准備。
吉爾摩透露,公司計劃在未來數周發射第二枚亞軌道火箭,“假設一切順利,我們今年將開始建可發射至主要軌道的火箭。計劃是2020年發射首枚商用火箭。”
陳碧玉解釋,這些商業用途可能來自其他需要進行外太空測試的起步公司或衛星制造商。
以最多400公斤的負載計算,每一次發射火箭測試需要1000萬美元,公司希望將成本減半。
陳碧玉也說,大部分人沒有意識到,人們現今使用的許多科技都需要靠衛星技術,例如一般人最常使用的GPS定位,“包括我們使用的各種通訊應用如WhatsApp和Skype等,都需要衛星技術。”
有朝一日希望送人到太空
隨著科技不斷進步,體積更小及功能更強大的小型衛星漸漸成爲主流。這些在近地軌道(low earth orbit)運行的小型衛星,可以爲移動裝置提供更快及更大量的信息傳輸。無人駕駛汽車及物聯網科技的崛起,需要更多這些小型衛星。
據了解,公司已經接獲一些意向書(Letter of Intent)。
吉爾摩說,公司的最終目標是有朝一日能將人送到太空,以及進行外太空探索。“這不是一條簡單的路,希望我們的努力和成功,能爲這個領域的其他新加坡起步公司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