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長王乙康說,實行科目編班制將進一步深化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針,因爲教育部將按照學生的長處或短處來教學,爲學生提供更“量身定做”的教育體驗。
分流制度雖然將被逐步取代,但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針不會改變,科目編班反而能爲學生提供更“量身定做”的教育體驗。
教育部長王乙康昨早以三巴旺集選區議員身份出席年度社區活動“坎貝拉日”,接受媒體訪問時指出這點。
他上星期二在國會撥款委員會辯論教育部開支預算時,宣布中學將在2024年全面推行科目編班,讓學生根據能力修讀適合自己水平的科目。
綜合過去幾天所收集到的反饋,王乙康指出,一些家長在讀到“分流制將被廢除”的新聞標題後,很自然地産生疑慮,擔心班裏有學術程度不同的學生,意味著教師必須放慢教學速度以配合所有人。
對此,他回應說,盡管分流制度將逐步取消,但因材施教的教學方針不會改變,反而將進一步深化。這是因爲教育部將不再根據源流來劃分學生,而是實行科目編班,按照學生的長處或短處來教學,提供更“量身定做”的教育體驗。
不過王乙康也坦言,延續因材施教和分班學習的做法,引發了家長的另一個疑惑,即標簽效應會否殘留,讓一些學生仍覺得自己不如他人。
對此,王乙康以教育部在2008年全面取消小學階段分流制度、改爲科目編班的經驗爲例指出,這項舉措的效果顯著,在因材施教的同時,大大降低了標簽效應。
他也解釋科目編班的具體落實方法,以及這如何有助破除標簽。
王乙康說,假設“小明”的小六會考英文和科學成績優異,數學和母語卻考得不好,以致會考總分不大理想。
在分流制度下,即使小明的英文和科學程度較好,他或許還是會被編入普通學術源流,所有科目都須按該源流的水平教授。“在這樣的環境裏,他會感到自己被約束,被放進一個大罐子裏,而罐子上貼著‘普通學術源流’的標簽。這並不利于他的發育。”
但在科目編班下,教育部雖然仍將根據會考成績爲小明分配中學,但校內將不再分流,意味著小明的級任班上會有學習能力和會考成績各異的同學。
“他們一起學習美術、音樂、體育和公民教育。在這些科目上,學術程度不一樣並非大礙,我倒覺得,在這些科目上,最好能有學習能力和背景各異的學生一同學習。”
只有在修讀學術科目時,小明才會被分配到符合自己水平的班上。
社會有責任“去標簽”
此外,王乙康也強調,造成歧視向來不是政策的出發點,而是一種社會反射動作,因此廣大民衆也有責任去認識到每個人的優缺點不同。“標簽無處不在……我們是否希望在人與人之間築起一道牆,取決于社會的選擇。”
他認爲,我國並非無力對抗標簽效應。“如果政府政策、政治領導人和社會領袖能繼續爲社會指明正確方向,那隨著時間推移,我相信國人將知道什麽才是對我國社會有利的。”
王乙康也回應了科目編班爲何到2024年才全面推行的問題。他指出,過渡到新制度“相當複雜”,因此教育部明年將先在25個試點學校采取科目編班。
他坦言,許多中學也毛遂自薦,希望成爲試點學校,但爲確保試點計劃的成功,王乙康認爲第一年還是限制在約25所學校較爲妥當。
這意味著,2024年是這項改革的終點而非起步,從現在至2024年,將有越來越多學校采取科目編班。王乙康說,到了2024年,教育部需要做的只是將課程更名爲G1、G2和G3,並推出統一的中學畢業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