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彥薇 報道
本地10所學校過去兩年展開的廚余回收試驗計劃奏效,平均每所學校每天減少超過10%廚余。
國家環境局2017年4月推出的“愛惜食物@校園”試驗計劃,爲10所學校各配置一台廚余處理器。學生和教職員會在食堂分類垃圾,之後將有機食物垃圾倒入廚余處理器分解爲堆肥。學校也會通過宣導活動,提醒學生、食堂攤主和職員減少廚余。
爲期兩年的試驗計劃在本月結束,配合今年的青少年環境日,環境及水源部長馬善高昨天(4月12日)在工藝教育中區學院表揚參與學校的努力。
馬善高致辭時指出,去年學校和學生對“氣候行動年”的反應令人鼓舞,在環境局的資助下進行超過60個相關項目,
新加坡去年啓動“氣候行動年”,至今已有超過34萬人在環境及水源部網站許下承諾,表明會采取環保行動。
我國持續增長的人口和經濟,也意味著人們丟棄的垃圾越來越多。本地去年制造770萬公噸垃圾,相當于53萬輛雙層巴士的重量,按照目前的速度,實馬高垃圾埋置場到2035年就會被填滿。
馬善高鼓勵學生在“減少和重新使用”(reduce and reuse)之余,也應該采取正確的方式循環垃圾,掌握零廢棄理念,才能實現循環經濟。
來自38所學校的318名師生參與昨天的青少年環境日開幕儀式,這個年度活動旨在鼓勵青少年想象和創造未來的理想居住環境。
在南洋女子中學負責環境教育的教師許振程(42歲)帶領學生在活動現場,展示以麥片紙盒、牛仔褲升級再造的環保手工藝品。
他透露,他留意到大部分學生早上都有吃麥片的習慣,因此要學生發揮想象力如何循環使用麥片盒子。
學校自然協會的學生和各班的“環保大使”將盒子制成錢包、筆盒、卡片夾,牛仔褲則制成杯套。他們也向橙汁販賣機業者取得50公斤的橙皮,制成酵素。
身爲班上環保大使的蔡以靈(14歲)今年初參加“零廢棄”挑戰,一個星期內的垃圾都要裝進新年年餅的罐子裏。她說:“到第二天的時候,我的罐子就滿了一半。”
蔡以靈透露,大部分垃圾爲紙巾和零食包裝,她開始少用紙巾並選擇包裝較少的零食,以盡力減少垃圾。
熱衷環境課題的淡馬錫中學三年級學生周巧瑩(15歲)去年發動學校的環保協會,到年長者活動中心和學前教育中心,通過遊戲和照片解釋海洋汙染的嚴重性。
周巧瑩平常外出會准備購物袋和鐵制吸管,家人外帶食物時也會自備容器。她下個星期將與同學在學校擺攤辦展,鼓勵學生善加利用校內的電子垃圾回收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