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裁會客室
杜德明接受《聯合早報》專訪時指出,新加坡的工業領域多元,除了占國內生産總值20%的制造業,還有油氣業、藥劑業等。新加坡也擁有世界首屈一指的機場和海港,是個區域交通樞紐,這些領域對能源與機械自動化産品的需求不小。
李蕙心 報道
我國的智慧生態環境日趨完善,對能源管理和自動化生産技術的需求加大,施耐德電氣(Schneider Electric)新加坡總裁杜德明認爲,看似很小的新加坡市場其實處處是商機。
許多企業認爲,新加坡這個彈丸小國只是走向區域市場的跳板或測試新技術的“實驗基地”,可是在杜德明(Damien Dhellemmes)的眼裏,新加坡市場並不小。
他接受《聯合早報》專訪時指出,新加坡的工業領域多元,除了占國內生産總值20%的制造業,還有油氣業、藥劑業等。新加坡也擁有世界首屈一指的機場和海港,是個區域交通樞紐,這些領域對能源與機械自動化産品的需求不小。
此外,在本地設立區域辦事處的跨國企業也對相關科技感興趣,這些都是施耐德的服務對象。
杜德明說:“若把這些領域和企業考慮在內,我不認爲這是個小市場。這是個競爭激烈的市場,但絕對不小。如果你的客戶是消費者,那新加坡市場的確很小,因爲人口少,其他鄰國如印度尼西亞相對來說更大。但若從各項領域的需求、客戶類別以及市場發展趨勢來看,這裏有很多商機。”
總部設在法國的施耐德電氣有180多年的曆史,業務遍布全球100多個國家。集團去年的全球營收高達260億歐元(約400億新元),其中29%來自亞太地區。
集團早在1973年便進駐新加坡,從原本只有數十人的辦事處,發展至目前擁有1400多名職員的大企業。施耐德電氣新加坡的主要業務包括能源管理和機械自動化科技。
在能源管理方面,公司提供各種電力輸送科技和用品,從建築和地鐵的能源管理系統,到家裏的電燈開關和插座,生活中只要是跟電力有關的,都可能用上公司的産品。
新加坡電力需求
帶動相關産品
施耐德設在加冷通道的東亞與日本區域總部大樓,利用太陽能供應部分電力,大樓在完善的能源管理下,預計能在明年中達到“碳中和”(carbon neutral)目標。
杜德明認爲,要作爲一個智慧國,新加坡的電力需求日益加大,而公司的産品需求也會相應增加。
“醫療設施和數據中心是我們能源管理業務的主要對象,這些設施絕對不能斷電,前者攸關生命,後者關系到企業運作。我們把這些領域列爲機要任務(critical mission),這是‘可能的任務’(mission possible),電力絕對不能中斷。”
47歲的杜德明來自法國,曾派駐中國上海和印度班加羅爾,管理施耐德在當地的業務。他在2013年遷至新加坡負責亞太業務,並在2017年升任爲施耐德新加坡總裁。
他以帶有法語口音的英語接受訪問,時不時還加入新加坡英語(Singlish)的“lah”。
這六年來,他已掌握了本地市場走向,本地的能源與制造科技發達,要擴大市場份額須要獨特的行銷策略。公司采取與當地中小企業密切合作的方式紮根本地市場,並借助這些企業之力擴大市場份額。
這方面的一個例子,是與本地小企業ServoConnect Systems的合作。
這家公司爲其他中小企業提供整合各種工程及機械系統爲一個主要系統的服務。公司會選用不同科技開發商如施耐德的技術,並結合起來作爲一套完整的系統銷售。施耐德還會提供技術培訓及技術支持。
杜德明說:“現在這個世界太複雜,我們無法包攬所有相關服務和産品,若要爲客戶創造更高價值,我們必須分享各種技術和解決方案……我們也可以直接把技術賣給使用者,但我們的強項是産品開發而不是推銷,我們也堅信合作之道。”
他認爲,我國的科技實驗環境良好,而且市場規模非常適合測試新技術和商業模式。“規模大得足以讓測試結果有一定意義,但又不會過大到讓公司承擔高風險。”
在制造業自動化方面,雖然目前我國的制造業低迷,但他認爲,在科技發生重大變化的這幾年裏,本地中小型制造業者的第二代也開始接過父輩的生意,年輕掌舵人積極采用科技解決人手和土地缺乏的問題,正是施耐德擴展業務的良機。
“不少與我們合作的企業由年輕一代接管,他們很關注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的發展,也了解數碼科技,年齡介于20多歲至30多歲。我們應該開始留意這些業者,對我們說,有很大的業務發展潛能。”
樂觀面對中國科技公司競爭
中美貿易戰硝煙再起,杜德明雖然沒有透露公司所受到的影響,但他認爲中美貿易糾紛只是暫時性的。
“這是一種自然發生的事件,就如一些國家在舉行大選時,當地對公司的産品需求就會下降。”
施耐德的業務也面對中國科技公司的競爭,但杜德明樂觀看待,認爲這是良性競爭。
“這是合理的,我們尊重競爭,也相信開放市場的重要性,一些中國企業的崛起是正常的。在鐵道科技方面,中國在10至15年內建立世界上最大的高鐵網絡,讓我印象深刻。”
訪談焦點轉回到本地,新加坡政府不久後將更換領導層,第四代領導層將帶領國家繼續前進。我國經濟和經商環境是否會更好,都是外企和本地公司最關心的課題之一。
杜德明說,政府多年來的周密策劃,讓他對本地業務的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新加坡政府應對和預測變化的方式,絕對是許多國家的模範。比方說,新加坡最大的限制就是土地有限,你看看政府是如何規劃土地,發展藍圖的規劃至2050年……有多少國家能辦到?”
他認爲,政府的更替過程會非常順利,對于未來,他一點也不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