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至2013年間,陳笃生醫院向1068名病患發助聽器。在這群病患當中,佩戴兩個助聽器的只有18%,多數人因爲助聽器價格不菲,只佩戴一個。
本地需要佩戴助聽器卻沒這麽做的病患偏多,醫生鼓勵聽覺有問題的病患佩戴助聽器維持聽力,以免患上失智症等不良後果的風險。
陳笃生醫院耳鼻喉科高級顧問醫生何佑振昨天在記者說明會上說,在他調查的病患中,佩戴兩個助聽器的病患只有18%,多數人因爲助聽器價格不菲,只佩戴一個。
此外,每天佩戴助聽器超過七小時者僅有36%,而有14%的病患每周佩戴助聽器少于四天。
以上數據是何佑振與研究團隊針對陳笃生醫院2001年至2013年間獲發助聽器的1068名病患展開調查得出的結果。病患的平均年齡爲70歲,超過七成年齡超過65歲,男女人數相等。
根據衛生部的2010年全國健康調查,在患有中度聽力受損的病患中,只有3%有佩戴助聽器。中度聽力受損的人在吵雜的環境中難以聽到他人說話。
至于助聽器的價格,何佑振說,一對中等等級的助聽器要價約3000元,可用五年,而多數人接受經濟能力調查後,可獲得八九成的政府津貼。
何佑振指出,已有本地研究顯示,55歲或以上聽力受損的病患,患上輕度認知障礙或失智症的風險,比一般人高約兩倍。
這可能是因爲聽覺有問題的人會減少與他人交流,孤立自己,而且需要花更多精力去聽,削弱用來思考與記憶的腦力。
他說,他看過不少病例,多年前來醫院就醫時已發現聽力受損,但沒佩戴助聽器,後來又來看病時已患上失智症,要佩戴助聽器非常困難。“對失智症病患而言,要他們養成戴助聽器的習慣很難。如果在智力正常時就開始戴助聽器,就算以後不幸患上失智症,病患還是會繼續戴助聽器,至少還能跟家人交談。”
何佑振說,一些病患覺得戴上助聽器,環境變得更吵雜,這是因大腦已無法分辨雜音與說話聲。他說,日常生活中有許多雜音,如電視節目、洗衣機或冷氣機的聲音,但大腦會選擇性忽略,專注于對人們較重要的對話。
何佑振說,聽力受損的病患通常聽不見這些音量較低的雜音,大腦便會逐漸忘記這些聲音,以致日後佩戴助聽器後也就無法把它們歸類爲該忽略的雜音。因此他說,發現聽力受損後,不宜隔太久戴助聽器。
藍松發(66歲,退休外彙交易員)早在五六年前就有朋友與同事問過他“是不是耳聾”,因爲他經常要他們重複說過的話。他在一年半前被診斷左耳失聰,如今須戴助聽器。“我確實相信聽覺出問題會增加失智症的風險。如果你聽不到,或是別人對你不耐煩,不想跟你溝通,久而久之,你就會切斷與社會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