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歲的李宣進嘗試從口述曆史中拼湊祖輩的事迹。他在中學時也學習利用國家圖書館和國家檔案館的收藏來尋找更多線索。兩年前,他與父親回到中國福建南安,從族譜中看到祖父和曾祖父的名字,心裏莫名的感動。
對一般年輕人來說,整理族譜似乎是老一輩才會做的事, 但對19歲的李宣進來說,通過族譜來了解家族史,別具意義。
自小愛聽長輩說故事的李宣進,11歲時偶然從書中了解“族譜” 一詞的由來,從此開啓了他的“尋根之旅”。
李宣進說:“我的父母已經是第三代、第四代的南洋華人,家裏早就跟祖籍地的親戚失去聯絡,下南洋的祖輩也沒留下什麽族譜,這反而讓我對自己的家族史更感興趣。”
南安親戚複印族譜送他
于是,李宣進開始尋訪身邊的親戚,嘗試從口述曆史中拼湊祖輩的事迹。升上中學後,他也學習利用國家圖書館和國家檔案館的收藏來尋找更多線索。
不過,李宣進收集資料時發現,本地的公共檔案並不多,有些甚至不開放讓公衆查閱。
兩年前,李宣進終于如願以償,跟隨父親回到中國福建南安的祖籍地。
雖然祖厝已經空置許久,被當地的親戚用來放雜物、養雞鴨,但祖廟的抽屜裏仍收著一本泛黃的族譜,親戚還複印了一份送給他。
李宣進說:“當我翻到祖父和曾祖父的那一頁時,心中有種莫名的感動。這裏確實是我們的家鄉,我們的祖輩確實來自這個地方。”
李宣進認爲,“尋根”的過程就像是一種非物質遺産,讓自己不會與曆史脫節。
“我出生于2000年,當時的新加坡已經改變了不少。老建築不複存在,以前的社群也隨著老一輩的凋零逐漸消失。少了具體的曆史物件,想要了解過去也變得更困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