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況報道
副總理兼財政部長王瑞傑不久前首次闡述第四代領導團隊將如何與國人共同打造
“不斷以行動彰顯民主的社會”,讓國人直接參與政策設計,以此鞏固政民互信的基礎。
何謂“以行動彰顯的民主”或“實幹民主”,王瑞傑爲何在我國領導更替之際提出這個概念?
數位學者專家聚焦王瑞傑的闡述,分享看法,《聯合早報》記者采訪案例,呈現“實幹民主”的具體實踐。
“你實際工作所獲得的宣傳,可能不如持反對立場的職業機會分子的言論所取得的效果,但這些在消退多時後,你所做的會強化實幹民主(democracy of deeds),而不是空談民主(democracy of words)。”
1971年8月14日,時任外交部長拉惹勒南在一場社區活動上,首次應用他獨創的“實幹民主”一詞,告訴基層志工,新加坡所需要的民主是一種以行動彰顯的民主、解決實際問題的民主,而不是高談闊論的民主。
當時,由于反對黨社會主義陣線議員早在1966年集體退出國會,因此中英報章的報道並沒聚焦于實幹民主的論述,反而著重拉惹勒南對一黨國會的看法。拉惹勒南認爲,多黨國會相對更會危害民主或忽視人民利益。
倒是48年來,執政黨領袖不時引述拉惹勒南的看法,敦促舉國上下風雨同舟,最近發出類似論調的是第四代領導團隊(4G)靈魂人物王瑞傑。
本月15日,副總理兼財政部長王瑞傑在“群策群力,共創未來”對話會上,呼籲民衆群策群力,共同構築一個“不斷以行動彰顯民主的社會”,他要讓國人有更多機會直接參與政策制定和政策執行。
“大社會”vs“大政府”
針對王瑞傑進一步诠釋了國家先驅領袖的理念,新加坡國立大學政策研究所副所長許林珠博士認爲,隨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意味著原本已是多元文化的社會,由于社會和經濟條件的提升,需求也日益呈現多元。
“公民和企業的志向更高,對政府的要求也更高,但他們其實已擁有更多資源和點子,可決定要從生活中得到什麽,以及如何達到目標。”
這形成對“大政府、大社會”的需求,企業和社會不再只是在社會邊緣扮演角色,而是希翼政府負責協調或共同創造的職務。
許林珠舉例,社會企業應運而生,並不出自政府之手,但政府爲它們提供部分財務援助或成立機構協助宣導。在對抗糖尿病公民審議團(Citizens’ Jury)、著重幫助弱勢家庭孩子的“提升”(UPLIFT)跨部門工作小組,以及“樂齡支援網絡計劃”(Community Network of Seniors)的組織與服務,都是政府與社區和個人等共同發起倡議。
4G強調與人民一起努力
在新加坡管理大學法律系副教授陳慶文看來,“協商”是前總理吳作棟和現任總理李顯龍領導風格的重要一環,王瑞傑強調“不斷以行動彰顯民主”,爲協商的做法注入了新生命;第四代領導班子(4G)不再著重于“爲何須協商”,而是“如何進行協商”。
陳慶文說:“王副總理是在闡明4G與新加坡人之間定下政治契約的本質……4G強調的是與人民一起努力,不僅僅是爲人民而努力。”
陳慶文留意到王瑞傑的演講至少四次強調權衡得失的重要,意指國家資源有限,必須考慮不同群體的需要。但陳慶文認爲,應該跳脫“工作與生活難以平衡,要取得經濟增長就得犧牲社會平等或環境可持續性”的二元化思維,政府要更具創意地協助完成各種由下而上的志業。
實幹民主vs空談民主
陳慶文和鑽研領導課題多年的寫作人許木松都認爲,政府要取得人民的信任,關鍵因素是行動而不是言論。
許木松也說,“實幹民主”與“空談民主”對立,這可能導致任何形式的觀點都被視爲空談,而問題的關鍵是“有些人確實只是想提出觀點,其中包括學者等知識分子,他們可能覺得沒資格在重大課題上有大動作”。
他相信,多數人民不會試圖了解實幹民主這個深奧的“政治術語”。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高級研究員藍平兒博士也有同感。他說,立國一代和更年輕的國人,都對信約裏“建設公正平等的民主社會”等字句十分熟悉,但是對于實幹民主則十分陌生。
他也擔心,務實的政府會被視爲過于強調“實幹”,忽視了“民主”,即政府依然扮演主導的角色,導致原本由下而上的志業,淪爲由上而下的項目與活動。
“民衆也會質問:執政黨又是如何以行動彰顯民主呢?舉個例子,大家都關注(政府)執行“防止網絡假信息和網絡操縱法令”(簡稱POFMA)時,法令會不會用來對付反對黨。”
在落實實幹民主方面,許林珠的問題則是:“任何一項政策出現問題時,哪一個部分是政府必須采取行動的,哪一些是基層會有更好解決方案的?曆史又是否遺留了讓政民難以相信對方心存善意的問題?他們也會質疑對方會否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以推進共同目標。”
科技是“雙刃劍”
即便對實踐實幹民主持有不同的看法與擔憂,受訪的學者專家都認爲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社交媒體大行其道,政府不得不正視如何把觸角伸向民衆的問題。
許木松說,網絡平台賦予民衆權利,讓他們更願意踴躍發言,也有更多人更願意以行動實踐自己所相信的事。
“當任何人都能拍下人事物呈交政府機構、國會議員,甚至是總理的時候,執政者與人民之間的權力平衡有了調整的必要。這也正是4G強調與人民建立夥伴關系的原因。”
研究社交媒體與政治的政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孫婉婷博士則強調,科技向來是“雙刃劍”,網絡空間近期因充斥假新聞和假信息而備受诟病,但科技也帶來巨大好處,包括爲實踐實幹民主提供平台。
例如,台灣虛擬政策交流平台vTaiwan就讓民衆參與治理,在諸如是否應管制優步電召車服務以及網上售酒等課題上征求意見。
孫婉婷也說,“群策群力,共創未來”對話會不僅有關政府與公民合作,也強調公民相互合作。“公民過去多次應用科技爲社會做出貢獻,並改善大家的生活。2013年沙斯病毒肆虐期間,就有新加坡人開設面簿頁面,籌集口罩並動員分發口罩。”
實幹
個案
①
協商解決野貓問題
“他們不忍心看到貓餓肚子,也因爲野貓太常被人道毀滅,所以挺身出來幫助這些弱小的動物。”
在王振光(46歲)眼裏,主動解決野貓問題的貓福利協會義工或者餵養社區貓的愛貓者,都是充滿愛心和正義感的人。
控制野貓繁殖 結紮奏效
貓福利協會(Cat Welfare Society)1999年成立的時候,每天平均有35只貓被人道毀滅,一年之中被捕殺野貓多達一萬余只。
一群愛貓人士覺得這樣的措施雖然有效但未免太殘忍,因此呼籲當局把捕殺野貓的行動改成爲貓執行絕育手術,以控制野貓的數量。
後來他們更爲野貓植入微型晶片,記錄這些小動物平時由誰在照料,有需要的時候可直接找到愛貓人進行溝通。
協會的努力相當有成效,根據協會網站,2015年一整年被人道毀滅的貓減至1000只,組屋區的貓多數也已結紮,這些都是協會義工努力的結果。
教育愛貓者 調解貓糾紛
協會的工作也包括教育愛貓者,比如要求高樓養貓者爲門窗安裝防護網欄,以免好奇心強烈的貓從高樓躍下或者出門探險,對鄰居造成困擾。
不過,愛貓者和居民之間的糾紛還是時有所聞,市鎮理事會或者國家環境局等機構接到相關投訴時,就會聯絡貓福利協會義工幫忙調解。
當了10年義工的王振光調解經驗豐富,他回答《聯合早報》詢問時指出,協會義工通常會采取比較柔性的方式進行勸導,這會比直接讓當局介入的強硬做法有效。
目前貓福利協會義工人數不少,但王振光希望更多人挺身而出,最好每一座組屋或者每一個地區都有志願者幫忙。
“最有效的是住在同一地區的義工出面勸說,因爲大家都是鄰居,有著共同的利益,說的話大家會比較聽得進去。”
實幹
個案
②
鄰裏學生在波濤中找回自信
樟宜帆船俱樂部6月學校假期第一周迎來了百多名中學低年級學生,他們來自七所鄰裏中學,從來沒接觸過帆船,更沒有在海上遨遊的經曆。
爲了讓鄰裏學校初中生一嘗揚帆的滋味,並從中學習重要的生活技能,義工組織Metazone創辦人陳成康(57歲,私募基金創辦人)自2014年開始每年主辦帆船營,給這些學生一個在浪濤中感悟生活技能的機會。
這些學生首先會通過一系列陸上和海上活動建立彼此的默契,然後在一群“大哥哥大姐姐”志願者的帶領下出海,體驗楊帆的樂趣。
28家機構和企業的高管也參與這個計劃,一群總裁、總經理級別的高管會和學生分享他們自己的生活經曆,並在各自的企業接待學生到訪。
這些學生也會一本正經地坐在企業會議室裏講述自己參加活動的體驗,除了磨煉表達能力,也培養自信心。
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學習合作
陳成康談到帆船營的意義時指出,讓遭遇挫折的學生有機會改變思維定式,讓他們通過掌控一艘船的航行方向建立自信,也了解到自己的決策如何影響他人。“如果學生不維持帆船上的平衡,不懂得照顧同一條船上的夥伴,這船就會翻覆,因此他們得學會怎麽跟別人合作。”
至于學校選派哪些學生參加活動,陳成康說他把這個決定權交給了參與計劃的學校校長。
“他們最了解自己的學生,知道哪些學生可從帆船營活動中受益……有些學校派來的是課業不理想的學生,一些可能是紀律有點問題的學生,也有可能是家庭環境不理想的孩子。”
聆聽學生困擾 提適當建議
志願者王穎聰(26歲,機械工程師)自三年前就開始成爲這些中學生的“大哥哥”,除了帶他們體驗海上航行的樂趣之外,也細心聆聽中學生的困擾,幫助他們建立信心。
“這些孩子面對家庭問題、學業問題,一些甚至有交際問題,交不到朋友。身爲‘大哥哥大姐姐’,我們聆聽他們的困擾,給予他們相應的建議。”
王穎聰透露自己是在理工學院畢業之後才考上大學,而參加帆船營的中學生很多是普通課程學生,原本覺得考上大學是不可能的任務,但經過和王穎聰交流之後,發現自己努力一把,還是有機會的。
“現在就有一些前幾年參加活動的學生找到了自信,開始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他們有些回來當大哥哥大姐姐;看見他們的成長,我很有滿足感,希望未來能夠幫助更多人。”
實幹民主是什麽?
2016年,國大校友會評論刊物“Commentary”推出政策研究所副所長許林珠主編的專題《新加坡:實幹民主與解決問題》(Singapore: A Democracy of Deeds and Problem Solving)。專題收錄實踐實幹民主的案例,包括如何爲年長者打造宜居環境、如何爲客工爭取福利,以及前議員伍碧虹撰寫的《反思拉惹勒南的實幹民主》一文。伍碧虹是拉惹勒南傳《新加坡雄獅》作者,她爲實幹民主做了以下诠釋:
■民衆透過行動解決社會問題
■民衆充分了解國家外部與內部形勢
■大家衆志成城,爲彼此謀福祉
■參加基層組織、職工會和文化團體等,協助解決各種實際問題,建設更美好的社會
■執政或在野政黨的素質和特性最爲重要,他們必須能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