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項調查同時顯示,我國6月份制造業進一步萎縮。經濟師認爲,制造業衰退的情況可能會持續至今年第三季。
新加坡采購與物流管理學院(SIPMM)昨天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我國6月份的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是49.6,低于5月份的49.9。
這是我國制造業曆經連續32個月擴張之後,第二個月萎縮。
日本經濟新聞(Nikkei)與金融信息公司IHS Markit日前的調查也指出,我國6月份的制造業PMI由5月份的46.3滑落至42.9,是本地制造業在這項調查曆來最嚴重的跌勢。
指數高于50代表制造業處于擴張,低于50則是萎縮。
SIPMM的調查顯示,在10項指標中,制造業的新訂單、工廠産出、庫存和就業水平這四項關鍵指標首次出現萎縮;新出口和進口的增長進一步放緩,不過仍處于擴張。
電子業則是連續第八個月萎縮。SIPMM指出,6月份的電子業PMI是49.2,低于5月份的49.9。
電子業的新訂單、新出口、工廠産出、庫存和就業水平都進一步萎縮。
馬來亞銀行金英證券經濟師蔡學敏接受《聯合早報》采訪時指出,新訂單屬于領先指標,整體制造業的新訂單于6月份由擴張轉爲萎縮,顯示制造業衰退的情況可能持續至今年第三季。
他認爲,6月份的整體指數也意味著早前預測我國經濟在第三季可能出現淺層技術性衰退的概率升高。技術性衰退是指經濟連續兩個季度出現環比萎縮。
大華銀行經濟師顔聖充受訪時也說:“疲弱的PMI指數,更加強了我們對我國至今的經濟前景已經惡化的看法。”
近期其他經濟數據同樣顯示我國的出口和制造業一直處于低迷狀態,例如5月份的非石油國內出口(NODX)大幅下滑15.9%,是三年多來的新低。顔聖充說,制造業和出口需求息息相關,疲弱的出口動能也解釋了制造業持續放緩的情況。
華僑銀行經濟師林秀心指出,許多指標突然首次出現萎縮,“代表非電子相關的制造業已經感受到美國和中國的貿易摩擦所帶來的影響。商業信心也逐漸受到打擊”。
即使中美暫時休戰,林秀心認爲,我國的制造業增長動能到了第三季恐怕還不能恢複。
除了制造業,日經新聞與金融信息公司IHS Markit的調查也顯示,我國私人企業在6月份的擴張進一步放緩。新加坡整體經濟PMI從5月份的52.1放緩至6月的50.6。私人企業的産出、新訂單和就業增長都放慢。
東南亞國家制造業同樣萎縮
制造業放緩並不局限于我國。日經新聞與IHS Markit的調查也顯示,6月份的亞細安制造業PMI是49.7,爲四個月以來首次萎縮。
IHS Markit經濟師歐文(David Owen)指出,值得留意的是,6月份的就業水平是15個月以來首次下滑,大部分集中在泰國和菲律賓的制造業。
亞細安的制造業出口同樣減少。歐文認爲,這可能是中美貿易戰導致關稅增加所致。
“新關稅對區域的長期影響仍有待觀察。有些分析認爲,中國企業如果將貿易轉移到亞細安,將帶來正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