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市場面對重重挑戰,政府的長期策略是確保國人進入職場後,能享有職業流動性。如此一來,國人可隨行業需求和個人志向的變化,選擇不同職業道路。
勞動力發展局通過旨在推動職業流動性的應變與提升計劃(Adapt and Grow),在今年上半年就協助約1萬8000人成功就職,與去年同期相比,人數增加約9%。這些求職者當中,超過六成原本失業。
人力部長楊莉明昨天(7月27日)在應變與提升計劃慰勞宴透露了上述數據,並指出勞發局和其他合作夥伴雖面對就業前景不太明朗的情況,仍繼續做出令人鼓舞的成績。
人力部星期五發布的第二季勞動市場預估報告顯示,盡管裁員人數較少,雇主在填補空缺時更謹慎,求職者找工作更困難,以致居民失業率攀升。總就業人數增長也顯著放緩。
經濟不明朗,楊莉明致辭時,特別闡述第四代領導所采取的短、中、長期策略,以確保國人獲得所需的幫助,適應經濟轉型,並從優質的工作中獲益。
副總理兼財政部長王瑞傑星期六上午走訪勿洛南巴刹,受訪時也強調部長們一直緊密合作,共同解決我國面對的具體問題和重大挑戰,如在經濟重組期間爲人民創造就業機會。
在短期內,政府會密切留意經濟走勢,同時不斷提高我國競爭力,盡其所能取得增長。
楊莉明說,以目前來看,像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規模的經濟衰退,似乎不太可能發生。
“更重要的是,如今我國經濟比起10年前更多元化,一些行業如電子業雖然出現疲弱,其他行業如信息與通訊業的發展仍然穩健。”
中期策略則是要應對人口結構和科技的快速轉變帶來的挑戰。楊莉明說,國人更長壽,生活也更健康,大家要思考的是如何將之轉化爲機遇。
她補充說,李顯龍總理和其他第四代部長下來幾周,會針對生育和人口老齡化等課題發言。
至于科技轉型可能帶來失業的擔憂,楊莉明認爲,科技發展對我國而言是利多于弊,“因爲我們的勞動力本來就有限,多年來所創造的就業機會遠比勞動人口多”。
在她看來,推動企業采納科技提高生産力的同時,政府還須協助員工通過科技掌握精深技能,因此人們無需畏懼科技而是應接受它。
談到長期策略,楊莉明說,打工如今已不再只是爲了三餐溫飽,國人更希望能擁有一番事業,爲人生增添意義。
兩大方面著手達成職業流動性
爲了達成職業流動性,政府將從兩大方面著手。一是不斷創造就業機會,包括協助本地企業,同時吸引外來投資在我國發展,以確保人人都有工作;二是協助公司企業不斷轉型,以制造更高素質、更良好的就業機會。
楊莉明指出,參加專業人士轉業計劃(簡稱PCP)的求職者,約有三分之二在找到新工作後,賺取比之前更高的工資。
她認爲,在某種意義上,經濟重組其實幫助他們找到了更好的工作,但過渡期往往並不容易,所以當局將與求職者並肩同行,確保他們在適應新工作環境時也能取得進步。
楊莉明補充說,工作轉型過程中,也制造了提升技能的穩健需求,而我國獨有的勞資政協作關系在這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最後,楊莉明不認爲目前的就業情況已陷入危機,但強調在充滿挑戰的將來,新加坡之道是在每次逆境中尋找機會。
她說:“談到工作和技能,正當其他人還在整頓時,讓我們前進的機會之窗已開啓。新加坡之道必須是共同努力,開拓這個領先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