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保護主義和民族主義高漲,但新加坡人過去五年對新移民的接納度維持平穩,大部分國人仍以開放心態接受新移民和外來人力。
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政策研究所與種族和諧資源中心OnePeople.sg在去年8月至今年1月,針對約3000名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展開調查。爲確保調查准確反映少數族群的意見,研究員也額外訪問多1000名馬來與印族同胞。
調查結果顯示,國人對外國出生者的接納度過去五年來大致保持不變。
九成受訪者歡迎不同國籍人住在同一鄰裏
九成的受訪者認爲不同國籍的人住在同一個鄰裏是件好事。
87%認爲他們能從移民身上學到不同的文化,72%願意和新移民會面與交流。
調查報告于星期二(7月30日)發布,但這一部分結果當天不包括在內。政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馬修博士(Mathew Mathews)昨天在國民融合理事會10周年大會上,進一步分享新數據。
馬修博士指出,研究員原本預計,全球保護主義和民族主義高漲的趨勢可能導致更多人排斥外國出生者。但結果顯示,新加坡人大體上並未受外部環境影響。
他說:“面對經濟放緩的情況,國人或許更難找到工作,也容易和外來移民作比較,這或許讓一些新加坡人感到不安。但數據顯示,大多數國人都了解新加坡需要外來人力以保持競爭力。新加坡並不是一個排外的國家。”
調查也顯示,有越來越多國人願意接納外國出生者爲家庭成員,但在公司裏對外國出生者的接受度卻小幅下降。2013年有75.6%的受訪者能接受外國出生者成爲他們的上司,最新數據略滑至74.6%。2013年有53%的人可以接受外國出生者成爲他們的妯娌和連襟,2018年的比率增加至55.9%。
馬修解釋,增減幅度太微小,不足以反映整體的趨勢,也不代表新加坡人變得更加排外。
政府將成立工作小組 更新新移民融入活動內容
另外,文化、社區及青年部長傅海燕在大會上致辭時宣布,政府將成立工作小組,集合國人的意見,更新新公民引入計劃的活動內容。
爲確保新公民融入本地社會,新公民2011年起在領取公民證書前,必須參加名爲“新加坡公民之旅”(Singapore Citizenship Journey)的活動,上網了解新加坡曆史與政策,參觀我國曆史古迹與重要景點,並且參加分享會。
即將成立的工作小組將彙集土生土長的新加坡人和新公民的意見,編寫反映國人價值觀、社會常態、以及共同文化與國家曆史的內容,協助新公民更好地融入本地社會。政府將于近日公布更多細節。
傅海燕也是國民融合理事會主席。她說:“新加坡是個規模小並且開放的經濟體,同時面對人口老化、跨國家庭增加、低人口替代率的問題。我們沒有太多選擇,必須繼續保持開放。”
近200名來自88個社區團體、移民社團、本地和國際學校、公司、商會和工會的代表出席了大會。在大會的對話會環節中,不少與會者針對網紅普麗蒂與說唱歌手蘇峇士近日的說唱視頻風波提問。
傅海燕回應時說:“這起事件顯示,盡管調查結果反映良好的趨勢,社會仍舊必須以文明的方式討論這類課題,才能確保它不導致社會分化。”
她也強調,新加坡目前正面對身份政治的威脅,因此國人和政府都必須時刻保持警惕,避免宗教和種族議題幹預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