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
氣候變化等環境課題雖是全球性問題,但對我國的潛在危害遠遠比普通國人想象的嚴重。
李顯龍總理在今年的國慶獻詞中便提及,本地面臨的三大挑戰之一,便是氣候變暖和海平面上升對人類生存構成威脅。
作爲四面環海的熱帶低窪島國,新加坡三分之一的地區海拔,高出平均海平面不到五米。
而更爲頻發的不尋常天氣,在幹旱時節會影響本島水源穩定性;突如其來的強降雨,則爲我們帶來突發性淹水。
爲加強應對能力,環境及水源部長馬善高上月宣布政府將設立氣候科學研究計劃辦公室,專門研究氣候變化對本地影響,投入1000萬元開展全國海平面研究計劃,以及耗資4億元翻新全島溝渠。
超過九成食物依賴進口
我國超過九成食物供應依賴進口,而隨著氣候變化對全球糧食供應帶來挑戰,今年4月投入運作的新加坡食品局其中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落實“30·30願景”,即到2030年,讓本地出産的農産品滿足國人三成的營養需求,保證我國食物安全。
均溫上升1.5至2.5攝氏度 後果嚴重
南洋理工大學亞洲環境學院主席霍頓(Benjamin Horton)教授認爲,平均氣溫上升1.5至2.5攝氏度,將對我國乃至本區域帶來嚴重後果。
他說:“這可能使本地生物多樣性陷入危機。升溫會改變生態系統的自然過程,如土壤生成、養分儲存和汙染吸收。”
另一方面,霍頓表示,“新加坡位于病媒傳播疾病(vector-borne diseases)高發地區。骨痛熱症等疾病多數在一年中氣候較爲暖和的時段發生。此外,頻繁和嚴重高溫天氣可能導致年長者和病人更頻繁出現熱應力(heat stress)與不適,且損害建築業和農業工人的健康”。
學者願望清單:
希望政府在東南亞起帶頭作用
應對氣候變化單憑一國之力無法達成,霍頓因此認爲,我國政府的當務之急是“在東南亞地區起帶頭作用,確保滿足《巴黎協議》的要求”。而要達到要求,關鍵在于“我們能否以可持續方式生活”。
《巴黎協議》是全球195個國家于2016年共同簽署的全球氣候公約,目標是將全球氣溫升幅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我國也致力于在2030年前把溫室氣體排放強度從2005年的水平削減36%,並于2030年後保持穩定。
無獨有偶,新加坡國立大學能源研究學院研究員劉砡杏受訪時也提及《巴黎協議》。
她表示:“我的願望清單是,李總理能就我國長期低溫室氣體排放發展策略(long-term low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development strategy)作出宣布,這是《巴黎協議》所鼓勵的舉措之一。”
唯有多邊解決方案
才能解決氣候變化等全球性問題
總理公署策略署屬下的氣候變化秘書處上月16日發布公衆咨詢書,就新加坡長期減排戰略向國人征求意見。劉砡杏也希望,政府能就如何將國人的建議納入減排發展策略作出相應解釋。
“作爲一個小國,新加坡始終認爲須有多邊解決方案去解決氣候變化等全球性問題。像《巴黎協議》這樣的多邊解決方案,才能確保各方都發揮自己的作用,作出有價值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