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的玩具正在變得越來越暴力嗎?
有一段時間,關于“牙簽弩”的新聞出現在各大網站。說是一種名爲“牙簽弩”的玩具出現在許多小學門口的小賣部。
後來還出現了升級版:專門發射鋼珠的“迷你豹”。
這種玩具對兒童安全的威脅是顯而易見的。
而且,並不只是“牙簽弩”這類小賣部裏賣的、臨時小作坊生産的無品牌小玩具,就連一些知名大品牌的玩具,也越來越有暴力的傾向。
比如,就在前兩年,《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刊登的一項研究指出:
樂高的“暴力元素隨著時間呈現顯著成長”。
該研究發現,雖然樂高自1949年以來一直生産積木,但樂高在1978年首次出現武器玩具,當時的城堡組合包括劍、斧頭和長矛。
研究員也檢視了1973年至2015年的樂高目錄,發現玩具組中描繪的場景變得更加暴力。“目前,所有頁面有約四成含有某種形式的暴力,特別是涉及槍擊和威嚇行爲的場景已逐年增加。”
不過,該研究也說,樂高只不過是反映兒童娛樂的大趨勢。“爲了吸引其顧客的注意力,玩具制造商陷入了軍備競賽般的狀態,爭相推出刺激的新産品”。
看到這裏,你是不是覺得我要開始說樂高的壞話了?要呼籲家長們都別給孩子們買樂高了?
哈哈哈,那你就猜錯了!
“暴力玩具”真的是“關鍵問題”嗎?
我們爺爺的爺爺……的小時候,不是幾乎每個小男孩都玩過彈弓嗎?
可是隨著城市化的進行,今天的孩子再不比前幾代人小時候在農村的空地上玩耍的日子。今天的孩子基本上都要去幼兒園、學校,生活相對集中,這種“暴力玩具”危險性就更大了。
所以今天的父母更不喜歡給孩子玩那些具有攻擊性和暴力意味的玩具,比如玩具槍、玩具大刀什麽的。
但是!
注意了!
雖然父母可以選擇給孩子玩什麽樣的玩具,也可以用任何自認爲恰當的方法去約束孩子,可有一點值得提醒的是:
沒有玩具槍、玩具刀,也不能防止孩子對別人做出射擊、擊打等攻擊行爲!
如果他想,他完全可以把一根樹枝、一個面包、一支筆甚至一個毛毛熊當成武器。
有一本書叫《如何養育男孩》,專門提到了男孩子喜歡玩這些暴力玩具的問題。
當然這並不是“男孩子專屬”,只是在男孩身上出現的幾率更大一些。
書中提到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3歲的男孩母親告訴我,她兒子喜歡用手指著她,發出斷斷續續的聲音,聽起來有點像激光槍在開火。
這位母親告訴我,她的兒子從來沒見過激光槍,有額沒有玩具槍,當然他也從沒見過真槍。
他第一次做這個動作的時候,他媽媽問他:“你在幹什麽?”這個男孩回答:“我在朝你開槍。”
她看著兒子空空的手問:“用什麽?”他說:“我的武器。”
這個小男孩甚至不知道“槍”這個詞,所以他自己編了一個。
你看,即便媽媽成功地限制了槍,也無法真正限制孩子喜歡這類有“破壞性”的、“可怕”的事情。
爲啥有些孩子,尤其男孩子這麽喜歡這些有殺傷力的、可怕的事情?
可能的原因是:
孩子與生俱來的對現實世界裏的危險的焦慮,激起了他對恐怖主題的癡迷。 ——安東尼.饒(哈佛醫學院兒童心理學家)
3-5歲的孩子,正處于“奇幻思維”的年齡。
他們很難區分什麽是真實的事件,什麽是虛幻的想象。他們相信事情之所以發生,是因爲他們在想著、盼著它發生。
在孩子的小腦瓜裏,那些床底下的怪獸、衣櫃裏的小精靈都有可能是真的!
小孩子們總是擔心這些可怕的事情會出現,但又不知道它們到底什麽時候出現、多久出現一次。
這種情況下,孩子當然非常渴望了解那些可怕的、有破壞性的事情到底是怎麽回事。他們對這些事情充滿了好奇,而且這種好奇的程度可能遠超父母的想象。
比如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經驗:玩扮家家的時候,孩子更喜歡當“壞人”:
“我娃天天要我當奧特曼,他來當大怪獸!他喜歡一切的反面角色!”
“他要是喜歡超人、孫悟空之類的人物倒是沒什麽,但我覺得他好像更喜歡大灰狼、大怪獸一類的角色。”
確實,和小夥伴們玩角色扮演遊戲的時候,很多男孩子都喜歡演一個壞人的角色,這樣他們就能模仿壞人的行爲,還能配上音效、道具,“名正言順”地搞搞摧毀和破壞,而且“威風凜凜”,讓很多人都“害怕”他。
男孩子們之所以喜歡“壞人”的劇本,是對力量,以及對具有力量的人物形象的迷戀。而且,有時候“壞人”看上起確實很酷,扮演一個讓別人害怕的人,會覺得自己很強大。
再說了,孩子喜歡演“壞人”,並不代表他不想演“超級英雄”。孩子的想法會變來變去的。
如果有機會,孩子會想要嘗試每一種角色——保護別人的英雄;以及憤怒的、破壞性強的壞人。
比如孩子們一起玩奧特曼和怪獸的遊戲,在這個遊戲裏,有的人扮演奧特曼,有的人扮演怪獸,他們就成了對立的雙方。
但這樣的對立只是一場安全的遊戲,在孩子們即興發揮的劇本裏,好人並不總是贏,壞人也並不總是會輸。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學會了分類、對立、以及面對矛盾。
其實每個人的性格裏,不也都有好壞兩個方面嗎?
每個人都有勇敢的一面,也有怯懦的一面;
有無私利他的一面,也有自私、自我爲中心的一面。
孩子們需要探究自己的各個方面。
而通過遊戲的方式,而不是在真實的世界裏,來體驗一下“壞人”,探究和理解自己光明的一面,以及多少有點陰暗的一面,其實是一種相對安全、健康的方式。
在幻想中預演幾次壞事是如何發生的,還可以安全的疏導其中一些事情。
正如樂高的發言人泰勒指出:
“沖突遊戲(conflict play)是兒童發育成長自然會出現的一部分。我們總是嘗試以幽默方式,盡可能減低沖突程度。”
不論樂高的做法你是否贊同,但這句話本身,我認爲值得父母借鑒。
咱中國人偉大、智慧的祖先不也說“堵不如疏”嗎?
既然隨著孩子的成長,自然而然地出現了對沖突遊戲的興趣,那如果有一種幽默的方式可以引導,降低沖突程度保證孩子安全,那確實值得好好學習借鑒啊。
所以,爸爸媽媽可以:
尊重孩子對“可怕”的好奇心,同時加入他們的遊戲。
正如我們前面提到的:
與其重點擔心孩子是不是在玩玩具槍,爸爸媽媽們更應該重點關注孩子用“槍”發明了一個什麽樣的遊戲。就算沒有玩具槍、玩具刀,孩子也可以用一只筆、一塊面包來玩射擊遊戲。
他們真想探索那些“可怕”的事情時,缺一個玩具好像阻礙並不大。
爲了讓孩子的沖突遊戲更加積極、安全、有趣,那爸爸媽媽不僅不能粗暴地阻止,反而應該積極加入他們的“壞人遊戲”。
要是粗暴阻止了,孩子可能因爲害怕被爸媽發現而悄悄玩,那背地裏發生了什麽不好的情況,爸媽更加無法知曉了。
- 壞人遊戲怎麽玩?
1、保證安全:
確保在玩打仗遊戲的時候,要使用柔軟的玩具,而不是像棍子那樣堅硬的東西。防止戳到眼睛,或是對人的身體造成傷害,以及不要破壞家裏的物品。
2、定好規則
比如規定好:
玩這類遊戲,必須限制在某個區域,確保不會碰到鋒利的物品或破壞物品;
一旦有傷害自己或他人行爲的危險時,要立即停止遊戲;
必須先征得對方的同意才可以玩這個遊戲,別人要是不同意,就不能玩。
3、設定時間限制
這類遊戲太好玩了,可能一玩起來就停不下來。所以事先得說好玩多久。我們可以事先調好鬧鍾或計時器,時間到了就要結束遊戲。
4、別做掃興的總結
千萬別把這麽興奮好玩的遊戲當成德育教育課程。比如玩完之後還對孩子說:
“最後我們要和好,從新做朋友哦”;
“打架不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哦”。
本來孩子和你玩得特別高興,但要是每次結束了都得聽爸爸來這幾句,這就太掃興、太破壞氣氛了。
對于孩子來說,在沖突中扮演的角色是最重要的,這是純粹的虛構和想象的結果。
只要保證安全,這短短的遊戲時間裏,孩子想怎麽演就這麽演吧。
- 孩子玩過界了怎麽辦?
有時候孩子並不是故意要傷害別人,但玩起來太興奮了,“入戲太深”,沒把握好度,就變得過于暴力。開始還很健康的遊戲,玩著玩著就有點偏離軌道、越發危險了。
這時候,爸爸媽媽需要及時介入,重申遊戲規則。
比如事先說好了“不能碰臉和眼睛”、“有人喊停必須停”等等規則,那孩子一旦違反任何一條,就必須立即停止遊戲,讓他休息一會兒,而且要休息很長一段時間。
要是只停下幾分鍾,幾乎是不起作用的。我們需要把遊戲完全停下,遊戲道具都收起來幾個小時,甚至到第二天。
如果孩子喜歡這個遊戲,他下次一定會遵守規則。
當然,如果孩子們並沒違反規則,也沒發生危險,只是互相吵了兩句,叫的大聲了一點兒,爸爸媽媽完全沒必要趕緊沖過去幫忙。可以適當給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空間。
最後,總結一下:如何看待孩子喜歡“暴力玩具”?
遊戲本來就是童年最重要的工作。孩子們通過玩遊戲來認識客觀世界,來促進自己的身心發展。
所以,孩子們早晚會把在遊戲中發現或學習到的東西,推廣到現實的世界裏。
那現實世界有什麽呢?
現實世界有光明,也有黑暗;有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幫助,也有互相傷害……
這是最基本的事實,我們不可能避免。
所以,與其重點擔心孩子是不是在玩玩具槍,更應該重點關注孩子用“槍”發明了一個什麽樣的遊戲。
適當地和孩子一起玩玩沖突遊戲,讓這些現實世界裏存在的負面事件、危險,在安全的遊戲裏以適合孩子的程度逐漸暴露,其實有助于孩子以後更好的應對生活中遇到的困難以及真正的危險。
當然,一定要定好規則,確保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