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應對第四次工業革命帶來的變化時,勞資政三方夥伴關系尤爲重要,各方了解實際情況後集思廣益制定應對方案,是很有價值的。
人力部長兼內政部第二部長楊莉明前天在第三屆新加坡峰會傑出青年社會領袖會議歡迎晚宴上,提出以上看法。
第四次工業革命指的是人工智能、物聯網等科技對人類經濟活動帶來的顛覆。
楊莉明指出,第四次工業革命帶來的變化無論在深度或廣度上都比過去更激烈,我國未來經濟理事會正與商界、學術界以及職工運動攜手合作,爲勞資雙方創造更好的條件。
她說,雇主在這個時候發揮的作用非常重要,因爲未來的職位會有什麽變化取決于商家如何應對。“這會影響工作所需的技能……工會也可以扮演重要角色,讓工人了解和接受這些變化。”
她也表示,勞資政三方能成功合作是新加坡之大幸。
楊莉明強調,無論第四次工業革命帶來的影響是什麽,人們都不應忽略這對工人的影響。這也是爲什麽副總理兼財政部長王瑞傑領導的未來經濟理事會,把“工作和技能”列爲未來經濟的一個支柱。
她說:“提高生産力、推動創新和國際化這些支柱也很重要。歸根究底,這都是爲了改善人們的生活。”
楊莉明也說,人們關注經濟轉型過程中失去的工作崗位,因爲正如其他革命,在過程中總有得失,這確實會讓人焦慮。“我們應該要有同情心……關注受影響的工人,幫助他們重新進入勞動隊伍,雖然他們可能不會回到原來的行業或崗位上。”
不過,楊莉明認爲國人也應該去了解新創造的工作,因爲這些崗位需要人來填補,是未來的希望。
楊莉明指出,新加坡勞動力短缺,我國經濟需要340萬人的勞動隊伍來支撐,但是本地勞動隊伍只有230萬人。
“我們只好向世界其他地區‘借’,但如果我們能找到讓勞動隊伍更有效率,同時改進本地人的工作質量時,這對我們來說有好處。”
她也指出,一些工作崗位可能沒有消失,但發生了變化。企業必須重組和轉型,國家則必須通過經濟重組以及讓工人重新掌握技能來促進經濟發展,這都需要勞資政三方更多的合作。
參與會議的19名海內外青年社會領袖晚宴後也在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陳思賢的主持下,與楊莉明進行對話。
出席晚宴的還有新加坡峰會贊助人、榮譽國務資政吳作棟以及峰會主席何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