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流動性高,加上非居民人口增加,對基層組織聯系人民的工作形成新的挑戰。基層組織應提出能照顧到所有社會成員的聯系模式,讓非居民融入本地社會,與其他社區成員和諧共處。
人民協會昨天召開“社區研討會2019”,召集約1500名基層人員和社區夥伴就如何共創2025社區建設藍圖(Community 2025,簡稱C2025)集思廣益,並爲應對社會當前趨勢、迎接未來挑戰提出看法。
貿工部長陳振聲以人民協會副主席身份出席研討會並致辭時,點出基層工作面臨的六大趨勢和挑戰。其中,如何照顧到非居民的需求,是基層人員不可忽視的。
陳振聲說,非居民是我國社會結構的一部分。非居民人口近來增加,加上國人和非居民的流動性都呈上升趨勢,如何照顧到非居民的需求並促進社會融合將給社會帶來新挑戰和新機遇。
總理公署政策策略署上個月25日公布的《2019年人口簡報》顯示,截至今年6月,我國非居民人口達168萬人,年比增長2%。
陳振聲以常出入國門的公民爲例說,他們可能無法頻密參加基層組織活動。“不過這不意味他們不能爲社區建設盡一分力,而是意味我們得找出新的模式,繼續與不斷加入和離開社區的新加坡人和非新加坡人加強聯系。”
人口老齡化也是人口結構出現的變化之一,陳振聲談到這個現象時指出,基層組織應推出更多應對老齡化社會、能照顧到年長者不同需求並促進聯系的基層活動。
青年的理想抱負變多元
與此同時,本地青年的理想和抱負也變得多元,並希望以不同方式爲社會做出貢獻。同樣,更多國人也開始熱衷不同的公益領域。陳振聲呼籲基層多鼓勵這些不同群體分享看法,促進對不同公益工作的了解。
數碼時代同樣帶來機遇和挑戰,伴隨而來的則是如何維持社會互信的難題。陳振聲說,如何查證信息、建立互信,並確保社會不被假信息撕裂將帶來挑戰,但數碼科技同樣能讓基層將聯系網擴展至過去無法接觸到的人,基層組織應探討如何使用數據平台擴大聯系網,建立人民群衆的信任。
社區研討會的前身是基層研討會,是人協的常年對話平台。陳振聲和與會者進行閉門會談後接受訪問時指出,相比去年的對話,基層更關注國外局勢如何影響新加坡,也對我國如何在快速變化的環境中維系與鄰國的關系表達關切。面對訴求趨向多元的社會,與會者也關心長遠而言,國人如何共築新加坡身份。
陳振聲指出,社區成員來自不同種族、言語、宗教、社會背景、經濟背景、熱衷不同公益工作的情況下,社區很難自然形成並凝聚在一起。
“盡管存在這些差異,如果我們能保持和睦團結,那我們會繼續在世界舞台上獨樹一幟。如果我們像其他社會因不同縫隙而分裂,那我們只會和其他人一樣茫然。”